金珠不换沁州黄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颗粒小、色金黄、味道香美、营养丰富,产自晋东南的沁州黄小米特点鲜明。它与山东金乡县的马坡金谷小米、章丘的龙山小米、河北蔚县的桃花米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米”。

  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里出产的一种小米,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话:“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可见,沁州黄小米何其珍贵。

  1919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关于沁州黄,有多种传说。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檀山寺一位僧人给在京的亲戚捎去糙谷米一斗,适逢皇后生子,因失血过多、面黄肌瘦,病情严重。一天,皇后口喊:“黄金汤……”于是皇帝命宫中大小宫员在京城四处寻觅,有位宫员巧遇僧人亲戚之母,正端着一大碗“糙谷米汤”给坐月子的儿媳妇食用,黄袍官员问老妇“这是什么汤?”老妇回答:“黄金汤”。官员大喜,便重金换来“糙谷米”煮汤献上,皇后一见“黄金汤”,连喝数碗,安然入睡,不久病愈。事后访得此米产自沁州,嘉靖皇帝发旨沁州,封“糙谷米”为贡品。

  还有一个传说,“沁州黄”是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吴琠在朝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时,将檀山产的"糙谷米"献给康熙帝品尝,帝悦,问:“此米产自何地?”吴答:“沁州。”皇帝便赐封为“沁州黄”,并封为贡米。从此“沁州黄贡米”沿袭各代,名扬天下。

  关于沁州黄小米的传说,远不止这两个,总体而言,沁州黄小米源于炎帝,成名康熙,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朝各代一直是宫廷贡品,留下了“太行观燕舞,汾水听嘤声,粱买沁州黄,酒沽杏花村”的诗篇。新中国成立后仍是中央首长和军队将领的特供食品,多次进入国家餐宴,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大奖。早在1919年,沁州黄和汾酒就双双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经过多年积累,沁州黄小米逐渐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和产业名片,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实力代表。

  独一无二的沁州黄小米

  沁州黄小米珍贵,还体现在它的品种特殊,它择土性强,只适宜在山区瘠薄干旱的土地生长,集中在沁县次村乡檀山、王朝、石料、钞沟、东庄,武乡县上司乡、贾豁乡,沁源县李元镇等十多个自然村,约在1333公顷的土地上耕种,每公顷产量约1500公斤。如果把沁州黄在别处引植,隔一年就会完全退化。

  独一无二的沁州黄小米,为当地百姓致富带来了机遇。近年来,沁县以农民收入翻番为核心,按照有机化、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优势产业的规模扩大、品牌提升等工作,使得沁州黄小米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已有36000多户农民种植沁州黄谷子。

  沁州黄小米产业作为一项主导产业,连接着千家万户。为了让更多农民依托沁州黄产业的发展,走向脱贫致富之路,多年来,沁县的沁州黄种植企业与基地农民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农民不离乡土,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实现了农企合作共赢。

  作为次村乡广大种植户的合作伙伴,沁谷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公司是一家以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食品园区,以沁州黄小米发源地“次村” 为注册商标。公司坚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诚信经营、追求完美、 创新服务、 奉献社会” 的经营理念,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 产业化运作模式。目前,种植有机小杂粮6000余亩,年加工、包装、销售小杂粮3000吨,年产值6000余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30余人。

  沁谷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明年我们公司计划发展有机小米2000亩,带动农户1000户,让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山西首个生态原产地产品

  生态原产地产品是指生产的全过程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要求并具有原产地特征和特性的良好生态型产品。2015年12月,沁州黄小米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专家组的评审,成为山西省首个获得保护的生态原产地产品。

  沁州黄小米的品牌含金量得以提升。山西沁州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耀武高兴地说:“获得认证后,同样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环节,售价至少会提高30%,有助于企业提升品牌形象、获得产品溢价、享受通关便利等。”

  随着生产规模扩大,高质量原料供应需求,原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松散订单合作,已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今年6月28日,沁州黄集团小米产业联合体在沁县成立,这是山西省长治市首个农业产业联合体,为探索、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也为小米区域公共品牌战略实施提供新动力。

  联合体是以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为牵头企业,联合5个企业、8个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以及部分种植大户,集种植、农机农具、加工、销售等优势组建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合体。在纵向产业链上,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理分工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据相关人员介绍,成立产业联合体,可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盟关系,龙头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指导支持、终端服务,农机农具合作社提供种收机械,农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联合农户进行生产,畜禽养殖合作和公司提供有机肥,消化秸秆干草,联合体各方通过契约实现产品交易的联结,通过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融合渗透,既可以保障原料供应,又能共享增值收益,实现“一盘棋”配置资源要素,为新形势下农户分享农业产业发展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开拓了一条途径。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