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射阳大米的产区固定,产于江淮平原东部黄海之滨的射阳及周边区域,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东部起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9'〜120°33',北纬33°24'〜34°07'。近年来,射阳县实施大米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在发展原料大米的基础上,开展大米加工业,射阳大米已成为当地百姓的一项富民产业。
由盐碱滩到一片沃土
射阳县稻米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叶,射阳地区就有“人烟稀少,临海著盐,汪田种稻,一年一熟”的记载,但当时未经开垦,河道淤塞、海水倒灌,无法种植作物,造成了“春天冒盐霜,秋天芦花荡”的现象。1916年,民族资本家张謇来此创办垦殖公司,屯民挖渠,叠坝成田,东部植棉,西部种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把“风吹盐屑满天白”的盐碱滩,改造成“雨洒田园四季绿”的沃土。由此,射阳成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射阳在水稻种植品种上,也紧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追逐的是有饭吃,解决温饱,以产量高的杂交稻为主。随着粮食市场放开,20世纪90年代开始,射阳改种粳稻,一经上市,便受到长三角地区消费者热捧。20世纪90年代末,射阳县全部改种粳稻。当时,射阳水稻栽培技术领先全国,全县推广标准化种植,无公害、绿色食品覆盖整个稻作区域,水稻种植水平空前提高。
2000年,射阳县委、县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全县列出以优质大米为首的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制定了《射阳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倡导成立县级大米协会,以增强行业组织化程度,推进稻米产业化进程。2005年,射阳县有“绿肥+稻”15万亩、“蟹+稻”20万亩,连片无公害种植面积30万亩。
如今,射阳大米有水稻种植面积近162万亩,加上周边已被认定为射阳大米区域的水稻面积达180万亩,年产水稻120多万吨。其中包含国家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在内的56家会员企业,年产销大米90万吨左右,围绕射阳大米的一二三产业总值超百亿。
从出售原料为主变为以加工为主
射阳大米的发展脚步没有停留。近年来,射阳县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战略,将射阳地产名优农副产品推向消费市场的“中高端”。
这些年,为改变历史上以出售稻谷原料为主的销售现状,射阳大米产业迅速发展,形成57条生产线,日处理6500吨生产能力,年销售50万吨以上,产品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和10多家国内外知名超市、卖场。
江苏宏健粮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坐落在射阳县洋马镇,主要从事粮食收储、大米加工和销售工作,是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立足大米生产加工,严格把好“三关”。一是搞好粮食收储,把好产品原料关。加强粮食仓库建设,强化原料基地种植,严格水稻收购入库,抓好粮食仓库保管,在苏北民营企业中首家建成了数字化粮库。二是注重大米生产,把好产品加工关。改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标准,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通过ISO9001、ISO14001、ISO22000三个体系世标认证。三是打开销售门路,把好产品销售关。
射阳大米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成功注册了商标,并获得质监部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曾先后取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十四届(昆明)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8年江苏好大米特等奖等十多项荣誉。
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射阳大米由原来以出售原料为主变为以加工销售产品为主,由卖稻难变为长三角地区抢手货。同时,“射阳大米”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在上海、苏州、昆明等地市场,射阳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每公斤高出0.2〜0.4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年可增收2亿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多元。
(崔建玲编辑整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