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个艾蒿主题村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李庆国 芦晓春 字号:【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蒿原本是生长在荒坡、田间沟渠的一种很常见的药草,如今在北京市农业部门的努力下,艾蒿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成为郊区低收入村脱低致富的“金枝玉叶”。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北京市延庆区香营乡新庄堡村的艾蒿主题农业公园,郁郁葱葱、一人高的艾蒿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据了解,艾蒿主题公园的开放也标志着北京市农业局植保站帮扶打造的“艾蒿文化世园主题村”项目正式开门迎客。

  引种艾蒿:

  贫困村突破增收困境

  走进新庄堡村新落成的艾蒿主题公园,从正门进去,穿过一条艾蒿主题文化长廊,就能看到一片200亩的绿色海洋,郁郁葱葱的艾蒿正在日光的呵护下茁壮成长,阵阵艾香,沁人心脾。

  新庄堡村是北京市234个低收入村之一,总耕地面积1762亩,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06元。一直以来该村缺乏增收有效的产业,唯一的产业就是3600余亩的鲜食杏,但是受树龄老化、市场价格疲软等因素影响,部分仁用杏收不抵支,鲜食杏经常滞销,严重影响农户收益。从旅游资源上看新庄堡村地处“百里山水画廊”景观区路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来此观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加之2019年世园会与2022年冬奥会的召开,客流量猛增,据统计届时每天分流到新庄堡村的游客可达5000人。

  2017年,北京市农业局植保站选派了优秀青年干部张涛赴新庄堡村任第一书记,通过一年来村干部工作,摸清了村里的产业现状,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农业局植保站结合该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产业帮扶策略,引入了艾蒿这一特色产业,启动“艾蒿文化世园主题村”建设项目。

  据张涛介绍,主题村主要通过“艾蒿主题农业公园”“艾产品研发中心”“艾主题餐厅”“艾健康疗养中心”“艾文化长廊”等一系列艾项目建设,把新庄堡村变成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

  产业融合:

  吃住玩康养“一条龙”服务

  作为2019年北京世园会的主题村之一,新庄堡村的“艾蒿文化世园主题村”项目借助艾蒿特色产业,集艾蒿种植、园艺景观、休闲体验、艾产品研发与加工、艾灸疗养、中医文化弘扬六位一体,最终将打造成集“吃、住、行、游、购、乐”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村。

  据介绍,在香营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9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与建设,目前占地200亩的艾蒿主题公园已完成主体建设,成为北京地区首个同时种植食用艾蒿和药用艾蒿两类艾蒿品种的观光园,园区既可以采摘艾蒿鲜叶,也可以游玩、拍照。

  在艾蒿二产打造上,艾蒿加工品已投入了小规模生产,产品涵盖了艾蒿糕点、艾尖茶等,艾蒿糕点种类达30余种,艾蒿曲奇、雪花酥、艾蒿千层蛋糕既有颜值、口感,又有食疗功效,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平均30元一盒的价钱也很亲民。此外,精心炒制的艾蒿茶因为选用了观光园无公害生产的艾蒿嫩尖制作,品质上乘,其抗癌成分黄酮比鲜叶提高了2倍,长期饮用对治疗胃寒、失眠等具有显著功效。

  三产的艾主体餐厅及艾灸综合体验馆已于8月中旬开业,主打特色餐饮与中医疗养产业。目前,餐厅研发了40余道艾蒿特色菜品及主食,既有艾蒿脆皮虾、艾蒿炖鸡、艾蒿牛蛙等“重口味”菜品,又有艾蒿丸子、艾草鸡蛋、艾米果、艾面条等清淡小菜及特色主食,餐厅目前可容纳100人同时用餐,让游客不出北京就能尝到熟悉的家乡味道。同时,开设的艾灸综合体验馆可让游客们观光休闲后在此体验灸疗服务,放松身心。

  就地就业:

  低收入户有了赚钱门道儿

  “这艾蒿就像韭菜一样,要一茬一茬地采,摘取的嫩尖儿制成茶或是磨粉做青团,城里人可喜欢呢。”村里的低收入户雷兰荣边摘边笑着说。和雷兰荣一起采艾蒿的,还有十余位当地低收入户,按照每天采摘4斤的量计算,他们一天就能挣到将近100块。

  据北京市农业局植保站周春江站长介绍,截至目前,项目共流转土地200亩,村民实现租地收入22万元,全职就业农户25人,其中低收入户13户,针对多数低收入劳动能力弱的特点,提供餐厅服务、产品售卖等轻体力就业岗位,预计年人均增收1.89万元,艾草茶采摘兼职农户18人,年人均增收0.45万元,预期累计增收67.35万元。

  已经在城里开车10年的老的哥王造勇听说了村里的艾蒿产业,毫不犹豫地选择返乡就业,如今穿上新工作服的他成了一名制茶师。“开了10年出租,工资一点没变化,现在做艾蒿茶,不仅收入比以前高,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我当然愿意回来了。”谈起家乡的变化和工作生活的提高,王造勇干劲十足,“回来就是要跟着村里好好干。”

  随着艾蒿主题公园的正式开放,标志着新庄堡村的“艾蒿文化世园主题村”项目的全面落地。下一步,新庄堡村还将与优势品牌联手,大力发展特色民俗及艾蒿疗养产业,把该村打造成玩得美、吃得爽、住得舒、购得值的京城艾蒿第一村,辐射带动整个香营地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FormatImgID_0#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