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黄牛 悠久驰名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有体躯高大、力强持久、肉质细、香味浓、大理石花纹明显、皮质优良等特点,役用性能、肉用性能及适应性能俱佳。

  南阳黄牛与“五羖大夫”

  南阳农民历来有养牛习惯,远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了舍饲、圈养阶段。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大半生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养牛成为他谋生的主要手段。关于百里奚和南阳黄牛之间还有十分有趣的故事。

  百里奚壮年时离开南阳,先后游历宋国、齐国和周都洛阳,因为朝堂里无人,都没有得到录用。后来百里奚来到虞国,被国君任命为大夫,但不久之后虞国就被晋国“假途灭虢”的途中灭国,没当多久大夫,百里奚就成了奴隶。百里奚被俘不久,晋国人要把公主穆姬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奴隶送往秦国。深感奇耻大辱的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设法逃走,回到故乡楚国宛邑。这时他的家人已经无处寻觅,好在年老的百里奚还有一技之长——善于养牛,于是就在南阳的麒麟岗一带以帮人养牛为生。

  刚当上秦国国君的秦穆公,是一位胸有大志的国君,查收陪嫁物品,发现什么也不少,单单少了个叫做百里奚的奴隶。大臣中有了解百里奚的,就回答说这可是个难得的人才。秦穆公于是让人查找其下落,打听到这人在楚国放牛。秦穆公开始想用重金赎回百里奚,但谋臣公子絷劝住了他,认为楚国人一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能,才让百里奚养牛,若用重金赎他,那不就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那他们怎么会放手?公子絷说,可以贵物贱买,用一个奴隶的市价,也就是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那样楚人就一定不会怀疑了。

  就这样,百里奚被秦国用五张黑公羊皮换了过来。秦穆公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并向他讨教国家大事。两人一谈就是三天,言无不合。秦穆公十分高兴,拜其为上大夫,号“五羖大夫”,把秦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同姜子牙钓鱼、诸葛亮种地一样,百里奚养牛也流传下来不少的故事。他成名之后,这些故事令人们津津乐道。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穆公三立晋君、称霸诸侯,并征服西戎、拓地千里,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后世的诗人李白感慨:“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特殊条件孕育出的好牛

  说起南阳黄牛优良的品质,还在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南阳盆地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南阳黄牛”这一特有品种形成的基本因素。南阳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尤其是占南阳盆地面积70%以上的唐、白河流域,岗峦、河谷相间,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历史上,大面积的山岗荒地和河谷湿地为“南阳黄牛”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牧草,肥沃平原的大面积耕作既需役使大批耕牛,又为饲养“南阳黄牛”提供了秸秆等饲料。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经过千百年的培育,南阳黄牛逐渐成为体躯大、耐粗饲、品质优、数量多、役肉兼用的优秀地方品牌。

  前文中我们提到,远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了舍饲、圈养阶段,到了明清时代,南阳黄牛已遍布于唐、白河流域。悠久的养牛历史,孕育了南阳盆地千家万户养牛的民风;南阳农民普遍具有养牛习惯和技能。

  建国初期,南阳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专门机构,开展对南阳黄牛的系统选育。上世纪七十年代,南阳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冷配技术,实现了黄牛育种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制订并颁布实施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黄牛育种工作中。上世纪九十年代,科技人员首次把胚胎移植技术引入南阳黄牛育种工作中,又明确提出了把南阳黄牛培育成为我国一个专门肉牛品种的目标,以填补我国肉牛品种的空白。

  除了在当地大规模饲养,南阳黄牛在我国的很多省区都被大量用于改良当地黄牛。南阳地区多年来向全国提供种牛17000多头。在纯种选育和本身的改良上有向早熟肉用方向和兼用方向发展的趋势。如与利木赞牛、夏洛莱牛、皮尔蒙特、契安尼娜、西门塔尔牛、鲁西黄牛等牛杂交,可提高产肉、产奶性能和经济效益。

  悠久的黄牛养殖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几十年来的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南阳黄牛的育种,南阳黄牛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南阳黄牛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认同、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优秀地方品牌。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