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地30年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杜红娟 字号:【

  新发地,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代名词。

  30年前,15个人,15亩地,15万元。

  30年后,管理人员1700多名,固定摊位2000多个、定点客户4000多家,市场占地1680亩,日吞吐蔬菜1.8万吨、果品1.8万吨、生猪3000多头、羊2000多只、牛100多头、水产2300多吨,约占北京市农产品总交易量的90%。

  30年风雨兼程,“新发地”从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京城南郊村落,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新发地”品牌已成为全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当中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新发地市场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已成为引领中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北京新发地市场成立30周年。新发地市场的30年,是小菜农撬动大历史的30年,是中国农批市场厚积薄发的30年,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日渐完善的30年。回首新发地的30年发展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博鳌论坛主旨演讲中所说——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说起新发地市场,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退伍军人、全国劳动模范、北京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众所周知,农批市场是连接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一环,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农批市场还能带动产地农业增效、产地农民增收、市场商户致富。“从事这样一个行业,做这样一件事情,别说30年,即使一辈子,谁会改行呢。”张玉玺说。

  张玉玺有着6年的军旅生涯。1976年转业后回到新发地村,先后做过统计员、放映员,后被新发地村党支部公费派到农业大学学习蔬菜栽培知识,毕业后被任命为新发地村主管农业的经理。

  三个“15”

  叩响中国农批市场希望之门

  20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下,祖国大地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新生。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从农贸、集贸市场开始起步发展。

  1985年,北京市出台放开农副产品价格、打开城门欢迎各地蔬菜进京政策。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发了人们从事农产品种植、贸易、销售的积极性。当时,位于北京南郊的新发地村及周边的菜农除了向政府交一些蔬菜外,剩余部分便拿到路边去摆摊出售。不知不觉中,新发地村路口旁就自发形成了一个马路市场。

  1987年,时任北京市丰台区工商分局丰台工商管理所所长田振梅告诉张玉玺:“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大钟寺建了一个市场,你应该去看一看。”之后不久,张玉玺专门到大钟寺市场参观学习,一番调研后深受启发,他决定在新发地也建一个市场,解决新发地村民卖菜难的问题。

  一切都是空白,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只有初期筹集的15万元启动资金,用铁丝网圈了15亩地,建了几间简易库房。1988年,张玉玺带领14个青年,凭着一种战天斗地的精神,硬是把这个市场建了起来,并于5月16日正式开业,这就是新发地市场的雏形。

  新发地市场建立初期,既没有实践,又缺乏理论,为了摸清客户心理,张玉玺决定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做一回卖家,当一回买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管理市场、服务客户的经营理念和经验。

  1990年6月,北京市场上的西红柿五分钱一斤,有消息说,内蒙古集宁市场上的西红柿卖到了两毛多一斤。于是张玉玺从北京买了两大卡车西红柿,一个人跟着司机上路了。整整一夜的紧张行程,为的就是减少西红柿的损耗,到集宁后身心疲惫的张玉玺还遇到了菜霸,强行低价买走了一批西红柿。而第二天清晨,张玉玺正在摊位上摆西红柿,几个胳膊上雕龙刻凤的彪形大汉在摊前晃悠、徘徊,孤身一人的他有点害怕,这时当地蔬菜公司的一位经理过来说了一句:“你放心,有我们呢,给你留个电话号码,有什么事你就和我联系。”听到这话,张玉玺感到既踏实又温暖。集宁之行虽然没有赚到钱,但却让张玉玺真正体会到抓好治安工作是市场管理的重中之重。

  体验了做卖家的经验还不够,张玉玺又亲自做了一回买家。1991年5月,张玉玺只身一人去河南漯河收购了一车大蒜,来回四五天的行程,饿了简单吃点儿方便面,困了就趴在货车上打个盹儿,一路披星戴月的颠簸,让张玉玺深深体会到了商户出门在外的艰辛。

  有了这样两次亲身经历与换位思考,张玉玺意识到,作为市场管理者不能只强调管理,还要凸显服务,除了要以身作则,还要成为商户的靠山。

  回到新发地市场,张玉玺立即着手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原则”等规章制度,同步树立了“让客户发财,求市场发展”的服务宗旨,总结出“请不来、叫不来,赚钱准来;轰不走、赶不走,赔钱准走”的核心理念。渐渐地,“新发地市场秩序好”的口碑在同行业内传开了,市场人气大增,吸引了大批客户纷至沓来。

  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到位,市场人气和商气与日俱增,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新发地如同“滚雪球”一样蓬勃发展起来。占地面积从建场之初的15亩发展到40亩、60亩、100亩……在蔬菜的带动下,粮油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也随之发展了起来,正式的围墙也建起来了。至1994年,农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就发展到3000多户,辐射全国十多个省市、200多个县,1995年起新发地市场进入到稳定发展阶段。

  每天看着一辆辆货车从门前驶过,张玉玺从没停止过思索。他了解到做农产品这一行,无论是卖水果还是卖蔬菜,都隐藏着一些规模大户,只要引来大户,小户自然不愁。张玉玺亲自出马,找到了当时在运销冬季反季节西瓜行业的大户舒景宝,跟他聊生意,舒家兄弟被张玉玺的诚意打动,当即决定进驻新发地。

  2003年2月28日,北京大钟寺市场正式拆迁,大批商户纷纷落户新发地。随着经营大户的进驻,新发地也迎来了大批的采购客户,如此良性循环,使得新发地市场迅速进入了规模扩充的快车道。

  在多举措吸引客户扩大市场的同时,张玉玺在人才培养和提升服务能力上也下足了气力。2000年张玉玺带人去香港学习快速酶检测法,回来后立刻建起新发地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对抽检当中合格的蔬菜,让其挂牌销售,对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除了禁止在市场内销售外,还给蔬菜生产基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去信函,请政府主管部门对其蔬菜生产给予监督和指导,真正从源头上严把食品质量关。

  为确保首都百姓吃上放心肉,新发地市场于2001年6月联合顺义、大兴、朝阳的六家市级定点屠宰场成立了以市场方、定点屠宰厂方、政府监管方为主的全市首家跨区县猪肉产销联合体,市场又于2002年9月成立了熟肉制品、豆制品产销联合体,从根本上保证这两类高风险食品的安全供应。

  新发地就是大市场,市场造就了新发地的今天。在市场干部员工的努力和广大商户的辛勤经营下,新发地逐年发展壮大,成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一面旗帜。新发地也因此先后荣获“全国百强集贸市场” “北京市郊区经济十强商品市场”等荣誉称号。

  三个十年

  见证中国农批市场蓬勃发展

  中国农批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初孕育产生,经历了从蹒跚走路到茁壮成长,如今已发展壮大犹如参天大树,在强化市场流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潮起千帆竞,勇立潮头踏浪行。作为首都农批产业重要的发展引擎,新发地市场始终跟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先行先试,经过不断探索、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步驶入高效、快速、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日后登上中国农产品流通中心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春天,全国被“非典”疫情笼罩,新发地市场也遭遇到了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当年4月,北京的“非典”疫情使农产品价格狂涨。1元钱一公斤的萝卜涨到了16元一公斤。当时临危受命的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赶往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视察工作。市场通过动员运销大户运菜进京、联系场地挂钩协议基地、降低市场管理费、借助行业协会组织会员运菜进京等多种措施,广泛联合,组织货源,使大批量农产品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仅在30个小时之内就平息了一场爆发性的市场波动。

  经过“非典”疫情的考验,新发地发展得更加稳固,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商户陆续来新发地交易,业务辐射东北、西北、华北等地,承担了首都近3000万人口90%的农副产品供应。新发地由此成为北方农产品批发的重要集散地,也成为确保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和大“果盘子”。

  “首都农产品供应不是简单的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是城市安全问题。”——领导的深切关怀,让新发地的菜农菜商们全情投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成为见证者、参与者和强有力的推动者。

  30年来,新发地市场始终坚定不移地着力打造品牌农产品供应中心。目前,市场的很多农产品都已经走上品牌之路,像“悠乐果”猕猴桃、“秋香”苹果、“安林”樱桃、“勇习”大葱、“谷龙”毛豆等,这些品牌农产品实现了从“摆摊设点”“提篮叫卖”到“超市专柜”“品牌经营”的转变,产品越来越走俏,走出了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实现了“叫响一个品牌、拉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使命与目标。

  30年来,新发地是彰显个人价值的英雄地,也是培育创新的大学堂。一批又一批农民创业者,把新发地学到的技术和经验带回故乡,带领乡亲依农致富。伴随着新发地市场的快速崛起,一支聚合各品类农产品精英的“王牌铁军”锻造成型。如今,新发地市场年交易额过亿的商户已达168家,年交易额过千万的达2000多家,培养出了81个“单品经营大王”和“经营百强”。

  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新发地市场已成为首都北京,乃至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市场现占地1680亩,管理人员1700多名,固定摊位2000多个、定点客户4000多家,日吞吐蔬菜1.8万吨、果品1.8万吨、生猪3000多头、羊2000多只、牛100多头、水产2300多吨。2017年市场总交易量为1618万吨,交易额为816亿元。在全国46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新发地市场交易规模已连续十五年名列全国第一,形成了以蔬菜、果品批发为龙头,带动肉类、粮油、水产、调料等十几大类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的全新格局。

  三年规划

  开启中国农批市场新篇章

  古人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社会在变,新发地绝不僵化守旧。实际上,新发地市场自1988年成立以来,被公认为中国农批产业蓬勃发展的鲜活样本,其顺应时代需求的每次变革,都融入了新发地人勇于担当、敢于筑梦、乐于奉献的家国情怀。

  随着北京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推进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新发地加快发展,全面提档升级,力求提质增效,制定了“内升外扩”的市场业态转型发展战略。

  ——在全国农产品主产区投资建设了10多家分市场,300多万亩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在北京市区内建立了227家便民菜店,还开通了320辆便民直通车,便民店和直通车可覆盖和服务987个居民小区,构建起了新型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

  ——启动了“中国绿链”果蔬生态平台。该平台将整合种植基地、果蔬品牌、冷链物流、智能仓储、电商平台等全产业链优质资源,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将津冀优质农产品通过市场的便民菜店、菜车、生鲜连锁品牌超市以及网上商城等多种途径销售到首都市民的餐桌上。

  新时代开启新篇章。未来三到五年内,新发地露天交易市场将彻底消失,商家将全部进厅交易。新发地市场现有的1680亩土地中,670亩土地将用于建设综合性的农产品市场,地上地下为五层构建,交易楼钻天入地,包括冷链交易区、果品交易区和蔬菜交易区,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各层装卸货。余下的1000亩土地将重新规划为绿地,进行植被改造。一个集观光、科普、旅游功能于一身的花园式购物中心,呼之欲出。

  如今,新发地蔬菜交易楼等三大主体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信息化改造、电子化结算、智能化管理等措施正压茬推进,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更多的优化升级和服务创新的举措在路上。新发地的发展,正如它名字所具有的特殊气质,这是一个勇于创新之地,这是一个心系民生之地,这也是一个面对新时代,毫不懈怠整装待发之地。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