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新一届的上海政协委员,已经可以在会场扫码,获得上海食品安全白皮书,了解上一年度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情况。
2000多万常住人口,20万张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上海是人口密集、市场活跃的特大消费城市,“舌尖”大事必须严阵以待。直面顽症痼疾、跨前监管新业态、实施智慧监管,上海正在勾勒严密高效的监管体系,使食品安全让人民满意。
精准施策: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痛点“严字当头”
每秒钟,有数千公斤农产品被消费,70%的供应来自外省,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易埋下隐患。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上海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用制度保障破解“天下第一难”。
“地沟油”,是人人谈之色变的食安痼疾。长期来,正规军拼不过“游击队”,处置企业成本倒挂,靠检测、追击根本难以杜绝。
直面痛点,上海拣最难的“骨头”下口。2017年11月,环卫车在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了“地沟油”生产的生物柴油,餐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首次进入成品油终端销售市场。这是上海探索“收运处调用”全程闭环监管的新举措,实现了餐饮企业油脂上“锁”、统一收运处置。
为了让“地沟油”有安全的“出路”,必须使闭环链的每一环都同向发力、各得所需。“光是协调会,就开了十几次。”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副秘书长郑树松说。
食品不仅要严控风险,更关键是让每个人有实在的安全感受。上海建设的统一追溯平台上,3万家企业的1亿余条数据汇聚;200多家“明厨亮灶”饭店与监管部门信息“无缝对接”,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废弃油去向、原料追溯……
近年来,上海食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安全总体有序可控、稳中向好。在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行动方案等全局、综合性方案基础上,上海已制定系统的体系规范,把食品安全放在党政同责的高度部署推动。
上海市副市长许昆林说,食药监管,要一抓到底,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用制度、靠技术保障好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智慧监管:以效果为目标,激发企业主动自律
在闵行区田园外国语实验小学的食堂,孩子们的午饭刚烧好,就被逐一装入全密闭的加热保温箱中。在配餐单位上海绿捷,十余块大屏幕正在播放数百所学校的实时画面。
“监督员在屏幕前值守,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将立刻由专人前往核查。视频画面还与监管部门相连,对遵规守纪的企业也是保驾。”绿捷董事长张国华说。
上海正在推进的放心餐厅、放心食堂工程,旨在通过智慧监管,力争实现“一个不漏”。不靠“人海”战术,利用科学监管,“互联网+视频厨房”使监管24小时不下线,截至2017年底,已有7100家通过初评。
“一旦入选‘放心’序列,监管频次会降低。而如果违规,则加大曝光处置。”上海市食药监局餐饮处处长沈伟涛说,上海还鼓励“神秘顾客”投诉,举报可以现场定位、实时上报、及时查处。
186家高风险生产企业全部纳入监控,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发送到监管人员手机;针对快速扩张的企业,制定“网红饭店重点监管名单”;消费者在第三方平台上的“吐槽”,成为监管线索库……大数据使以往少数专业人员的监管,转变为全民参与、社会共治。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说,这张靠智慧连接的“天罗地网”,将使违法违规分子无处遁形。消费者通过理性选择,用市场无形的手“挤出”不合规的商户。
跨前服务:以需求为焦点,打造新业态“引力场”
咖啡生产线开放在消费者面前,可以全程感受咖啡豆从烘烤到冲泡的过程;生产区域设置了1.05米高的透明隔栏,与经营区域隔离开。2017年12月在上海营业的星巴克海外首家甄选烘焙工坊里,这条“开在商场”的生产线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民以食为天,管得紧不是为了管窄、管死,而是在企业合规的基础上,让消费更透明、更放心。星巴克的首张“开放式”食品生产许可证,正是监管部门守住安全底线、主动跨前监管的缩影。
上海是众多新业态的“试验场”。监管部门不断创新方式,既要主动防范食品安全,又能使各类食品新业态蓬勃发展。通过技术研究、风险评估,上海出台了开放式生产的相关审查细则,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在浦东,满足低风险、不需要环保许可等的食品经营,纳入“证照分离”2.0;上海自贸试验区,医疗器械注册和生产许可不再“捆绑”,降低创新成本;在杨浦,网络订餐、餐饮、食品“三合一”食品经营许可证,让盒马鲜生这一新零售企业落地……
“面对新业态我们的原则是,在守住安全底线基础上,绝不简单说‘不’。”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杨劲松说,通过地方标准、“多证合一”、部门规章等方式,让新业态既能跑得快,又能跑得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