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珂: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 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新年伊始,中国农业品牌创新联盟迅速行动,召开代表会议并举办“乡村振兴、品牌强农” 专家高层对话活动,这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和全国农业工作会的实际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为我们发展品牌工作指明了方向。

  农业部将2017年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切实把品牌建设工作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坚持结合特优区创建助推品牌,发挥展会平台优势打造品牌,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培育品牌,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宣传品牌,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推介品牌,开创了品牌建设新格局,吹响了品牌发展集结号,在全社会掀起了品牌创建新热潮。特别是召开的农业品牌推进大会,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阶段农业品牌发展任务;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为展会发来贺信,公布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期间举办了“我为家乡品牌农产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动,推选了“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举办了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农业部、商务部共同组织了精品水果产销对接活动。

  2018年,农业部将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提升顶层布局能力。出台《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为近一时期农业品牌建设提供指导;研究制定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引导和组织第三方机构实施品牌目录征集、审核推荐、评价认定和培育保护。二是提升品牌塑造能力。依托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推动每个特优区塑造一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结合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推出一批优秀参展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开展多层次的品牌培训,提升各地培育、营销、管理能力。三是提升研究支撑能力。组织专家团队加大对农业品牌的研究力度,重点围绕中国农业品牌“走出去”战略、农业品牌建设政策支撑体系、农业品牌监管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入理论研究,为农业品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四是提升传播营销能力。依托有关媒体策划开展系列品牌宣传,推介一批在全国立得住、叫得响、卖得好的农业品牌;组织开展京津冀品牌农产品扶贫公益活动等产销对接和推介活动,大力宣传环京津28个农业部定点扶贫县品牌农产品。五是提升品牌监管保护能力。在首批62个中国特优区探索建立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黑红名单制度,鼓励各地加强对品牌授权使用主体的品牌使用行为进行监管保护。

  今天联盟召开代表会议,标志着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希望联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建立分工协作的农业品牌工作新格局,创建开放协同的农业品牌组织新机制,形成各领域全覆盖的农业品牌创新新体系,为中国农业品牌向中高端迈进贡献力量。

  一是充分发挥联盟的纽带作用,着力探索合作机制。要推动联盟高效运转,不断密切各方联系,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努力把全社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整合起来、潜能发挥出来,为农业品牌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协商一致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探索品牌农产品产销联合体,推动各方力量由个体自发合作向有组织合作转变,由单项合作、短期合作向长期战略合作转变,助推做大做强农业品牌。二要充分发挥联盟的平台作用,着力提升创新水平。要紧紧围绕联盟宗旨,把握农业品牌发展规律和需求,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品牌基础研究,持续推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创新,努力形成一批新理论成果,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推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品牌,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品牌数量和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品牌强农提供持续动力。三是注重打造联盟自身这个品牌,着力扩大联盟影响。联盟自身也要打造品牌、擦亮品牌,成为农业品牌的金字招牌。这就需要联盟增强活跃度,拓展参与度,提高受益度,增大贡献度,通过高质量的活动和服务来引导、组织、服务成员,不断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有志向有意愿的组织参与,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

  品牌凝聚共识,品牌引领希望。让我们携起手来,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弘扬企业家精神,大胆探索、务实创新,为实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