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据国家发改委监测,全国平均猪粮比价约为5.45∶1,进入国家《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设定的蓝色预警区域(5∶1~5.5∶1),显示生猪生产出现过剩苗头。生猪价格走势、变化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是业界关注的问题,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
问:目前生猪主产区及主销区价格走势如何?
朱增勇:据农业农村部监测,3月猪肉价格环比下跌9.4%,同比下跌17.7%,为每公斤22.63元。从周价看,猪肉价格2018年2月第1周跌至每公斤25.24元后,2月第2周小幅上涨,为25.31元,此后连续下跌6周,4月第1周为每公斤21.33元,环比跌1.8%,同比跌20.8%,累计跌16.4%。从不同省市来看,全国各省份均跌幅明显,主产省东北地区、山东、河南1月中旬即开始下跌,主销区北京、上海、广东等春节后猪肉价格才开始下跌,其中东北产区猪肉累计跌幅在25%以上,高于其他地区。
活猪价格连续快速下跌。3月活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1.91元,环比跌15.3%,同比跌20.9%。从周价看,生猪价格从2018年1月第2周每公斤15.37元连续12周下跌,4月第1周为每公斤11.14元,环比跌0.5%,同比跌31.8%,累计下跌27.5%。从不同省市来看,全国各省份均不同程度下跌,其中东北地区猪肉销售不旺、价格下跌带动生猪价格同时快速下跌,节后主销区猪价补跌,尤其是华北地区,东北三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和上海等4月初价格较节前下跌均超过5元/公斤。
问:造成目前生猪价格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朱增勇:3月消费进入传统季节性淡季,生猪出栏及屠宰量季节性减少,但同比大幅增加。春节过后的消费淡季,带动猪肉价格下跌,龙头屠宰加工企业压价行为加速了生猪价格的下跌速度和幅度。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2月份生猪供给环比减少,同比大幅增加。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数据,2018年2月份屠宰量为1748万头,环比减23.6%,同比增幅明显,达37.2%。二是节前猪肉进口量较高。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份我国分别进口生猪产品22.94万吨和21.33万吨。其中,进口鲜冷冻猪肉分别为11.14万吨和11.64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1.4%和4.1%,创12月和1月猪肉进口新高。在猪价下跌时保持高位进口加剧了国内猪肉供应过剩的局面。三是节后消费进入传统季节性消费淡季。春节后居民更倾向于消费蔬菜等清淡的食物;同时,由于杀年猪等传统,自宰自食农户仍储存一定的猪肉,春节后缺少猪肉购买动力。四是屠宰企业压价产生连锁效应。在年前压栏大猪急于出栏以及卖跌不卖涨的养殖心理下,生猪供给充裕,下游销售不畅,龙头屠宰厂借机压价,加剧了猪价下跌幅度和速度,屠宰企业多余部分已转入冷冻库存,三季度季节性上涨后抛售库存,赚取差价。
问:生猪供求关系和价格未来有何变化趋势?
朱增勇:当前猪价已经到达盈亏平衡点之下、养殖户深度亏损,当前价格已经接近底部。尽管部分地区猪价由于养殖户抵制已经开始有所反弹,但短期内消费难以有效提振,猪价缺乏持续回升动力,还将会低位震荡一段时间,预计4月底、5月初猪价能止跌,但有效回升仍需时日,还将会在12元/公斤的成本线附近上下波动。一方面供给仍然相对较充裕,另外一方面猪肉消费缺乏实质性提振。尽管中央收储冻猪肉1万吨,但因为数量小,影响不大,后期或将再次启动。生猪价格处于低位,但玉米价格尤其是豆粕价格,在国内外贸易形势影响下还有进一步上涨可能,会加剧亏损幅度。生猪养殖进入阶段性亏损并且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将会影响二季度补栏积极性,投机性育肥户将会减少,有利于缓解二季度供需局面。我国对美国进口猪肉产品提高25%关税、特别是国内猪价低位都将会显著降低猪肉及猪杂碎进口,但进口下降的市场影响5月份以后才能逐渐显现,猪价将会止跌企稳,6月份开始将会有效回升,下半年猪价将会好于上半年,生猪养殖总体将保持微利。
问:为了及时应对生猪市场变化,养殖企业、养殖户等主体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
朱增勇:当前生猪市场进入波谷阶段,并且最近两年由于规模企业持续扩增产能,今明两年生猪供给仍将会继续有所增长,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应该保持适度规模。对于养殖户来说,在猪价处于底部时应及时淘汰落后产能母猪,避免过度扩增产能,特别是在猪价较低的时候,更应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仔猪成活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减少价格低位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养殖户处于产业链末端,风险大、收益不稳定,一方面可以通过生猪保险等金融工具来降低亏损,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入股等方式建立养殖业联合会,探索向屠宰加工和销售延伸,分享产业链增值环节收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