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魏龙飞 字号:【

  4月20日—21日,2018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信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主题,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对中国主要农产品未来10年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系统展望;大会还就乡村振兴、国际贸易、大数据与监测预警等热点问题开展研讨。

  召开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和信息发布,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的重要支撑,也是维护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在开幕式上强调,要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通过信息引导,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进一步完善农业全球战略布局,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合理分散风险。

  展会背景:

  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

  2017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比上年增产33亿斤。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站稳在1.2万亿斤的台阶。农业的稳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稳压器”“定海针”,中国人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投入了很多精力确保农业增产。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误区。所谓的粮食安全,其根基应该是生产能力安全,而不一定是产量的高位,要区别对待隐形的“地力”和眼前的“产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藏粮于地”战略。原有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更加关心生产端,更加看重粮食产量。这种理念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引起了一些问题。

  往浅了说,农产品滞销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价格“过山车”走势屡见不鲜;农产品供求“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怪圈频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农业发展受环境和资源的约束越来越大。

  往深了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愈发突出和明显,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给不足和供过于求并存,市场的需求与供应没有完全对应,给农业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原有的发展理念难以为继,需要将焦点由如何“产出来”向如何“卖出去”转变,即如何将千家万户的小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需要将如何满足人民吃得饱向如何满足人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需求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创新农业管理方式,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和导向性,通过加强农业市场信息的信号引导作用,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持续提升中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介绍,农业展望是应用现有信息判别未来农业走势、释放农产品市场变化信号、强化农产品市场导向的技术工作,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强农业管理、引领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世界农业强国管理服务农业、调控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通用工具。

  在新形势下,开展农业展望,发布农业展望报告,加强对未来市场形势的分析研判,引导市场合理安排生产,显得尤为必要和突出。

  展会关键:

  利用信息引导市场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展望在中间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在许世卫看来,农业展望的关键是通过信息改造传统农业。“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要利用信息来引导传统农业的生产决策模式,从从众的、习惯性的生产计划安排,转向数据化的科学分析预测。” 许世卫说,农业展望指导下的“以需定产”的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指导农户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来决定当前的生产。这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促进产销及时对接、平衡供需,进而有效减少农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和价格的大起大落。还能推动产品结构、质量安全、物流配送环节按照需求侧的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和调整,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条的“闭环”管理。

  通过农业展望手段,对主要农产品供需形势进行分析预测,能够有效引导帮助生产和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中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通过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发布农业展望报告,发布权威信息,释放市场信号,以此来提升世界话语权,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通常做法。据了解,美国从1923年开始至今已召开了95届。近10多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合组织(OECD)也每年定期发布世界农业展望报告。我国从2014年开始举办第一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并发布展望报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4届。

  展会核心: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

  农业展望大会虽然活动丰富,日程紧凑,但核心只有一个——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在大会上代表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

  报告是如何产生呢?“报告是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展望专家组在前4年展望报告的基础上,根据近期国内外市场政策、气候等方面的综合变化,综合考虑了中国宏观经济、农业政策、气候条件、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以及不确定因素等,采用中国农业监测预警团队研制的CAMES模型做出的最新基期预测,同时也综合了有关专家的分析判断。”唐珂在发布时介绍。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的形成过程异常复杂和严谨。“展望就是用现有的信息,通过模型系统以及专家会商,来研判未来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通过释放市场信号引导农业生产、消费和贸易。”许世卫在介绍中国农业展望技术支撑报告时讲到,《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编写工作,始于2017年12月29日,经过了启动部署、数据收集分析、模型运算、初稿形成、分析师会商、领域专家研讨、预警专家委员会审定七个基本过程,历时四个多月的时间。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农业农村部市场技术体系专家还有相关部委领域专家,先后对展望报告的结论进行了多次研讨和审定。

  先看报告的形成过程。以分析师会商为例,首先是多家单位协同开展预测分析和研讨会商,除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以外还有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本报告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共有37位。除此之外,还有CAMES模型系统的技术支撑人员。

  再来看展望报告中的具体数据形成过程。以平衡表为例,平衡表主要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平衡表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生产供给能力、需求细分的变化状况,根据这些变化可以进一步判断市场价格的走势,平衡表的各种指标都进入CAMES模型,进行平衡性计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监测预警团队以模型系统为核心的农产品预测系统,对供需平衡表中的主要指标进行计算,以供需均衡经济学原理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多种模型方法,归纳为一个系统,在系统当中进行农产品生产、价格、贸易等方面的测算。

  通过多个流程质量把关,从产业和市场、农业分析师队伍、预警专家委员会等角度多方面分析,在前提假设条件、行文规范、内容观点凝练方面,都规范了农业展望报告的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最终形成了《2018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

  经历了多个过程和环节形成的报告,其预测结果如何?能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我们对2014、2015、2016、2017年的预测状况进行了分析,年初4月份发布的报告和年末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相比,是有误差的,但是这个误差率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一些品种在百分之零点几,一点几、二点几,当然也有一些品种有比较大的误差率,总体上平均的结果,2014年平均误差率是1.52%,2015年是2.46%,2016年是2.01%,2017年是2.05%。”许世卫说。

  对于广大农业从业者来说,如何看待这些数据和误差?如何利用好一年一度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在许世卫看来,农业展望报告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描述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它不代表未来就是怎么样,但是它一定会对未来有比较清晰的描述。“农业展望报告不只是看数据,也要看展望报告所描述的基本判断。这些内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变化、更好地认识市场发展和正视市场带来的关键问题,为整个市场提供一个基准性判断。”

  农业展望大会举办四年来,立足于中国,面向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内外权威的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在引导农业生产、稳定市场预期、优化供给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以农村改革为发端的改革开放40周年。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新时代,在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转变管理方式,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