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成功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3.3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4.1亿元,全市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宁波模式”领跑现代农业新征程。
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近年来,宁波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的“两区”建设,积极调优产业和产品结构,逐步形成了出口蔬菜、“甬优”系列水稻、余姚榨菜、奉化水蜜桃、浙东白鹅、象山梭子蟹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80%。
据介绍,宁波市按照“做大做强国家和省级农业园区、做优做实市级农业园区、做精做细县级农业园区”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大平台,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和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0个,居全省第一。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1.6万亩、总产量82.2万吨,蔬菜瓜果播种面积144万亩、总产量305万吨,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15万吨、3.59万吨和3.24万吨。
为了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宁波市以“两区”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0万亩,并完成45万亩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屡创新高,水稻单产提高到510公斤;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31个;建成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0个、现代农业庄园23个。
此外,当地通过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慈溪杭州湾、余姚滨海、宁海东部、象山大塘港等地,分别形成4个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主导产业集聚区,建成了8条“十亿级”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调好农业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宁波市坚持生态立农、质量强农,着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绿色健康发展,切实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绿色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宁波积极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示范区,整县制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建成省级美丽牧场54个,生猪规模化程度达到81.7%,居全省第一,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其中宁海县农牧深度融合的三级循环模式被评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海曙区的天胜“四不用”农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循农业模式之一。据统计,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1189个,产地面积220万亩,占主要食用农产品的58.9%。
优化品质,保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宁波市成功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名单,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链。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追溯体系、标准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建设,4787家主体纳入追溯平台,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9%以上,创历史新高。奉化区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6个,居全省第一。
整洁绿色,建清洁化的田园。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去年以来,宁波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出田园洁化、绿化、彩化、美化“四化同步”组合拳,推行农田长效保洁,实现农业全产业全区域覆盖,有省级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县3个,省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1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7%,全面营造“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多彩美丽”新田园,推进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
违规农棚田舍被拆除,现场或还田或还绿;田间地头常年堆积的垃圾得以清理……据介绍,全市农棚田舍和农业设施用房整治行动推开以来,通过规范管理和动态巡查,做到拆除一批、整改一批、建设一批。各地还结合“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两路两侧”等工作,开展农田环境清洁行动。
改进肥药施用方法,调整肥药结构。实施“肥药双控”工程是让农田绿起来的前提。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围绕“精、改、调、替”技术,狠抓肥药减量与增效并重,力促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调活农业发展动能
相关负责人介绍,宁波市坚持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培育市场新主体,以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等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活力。
建立健全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达到70%,居全省第一。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家庭农场4100家,农民合作社268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7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51家。农业组织化程度达83.3%。
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宁波市深入实施种业强市战略。“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50万亩,市种子公司跻身全国水稻种子销售十强;微萌种业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瓜菜种业企业。持续推进“农机换人”,全面启动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89.4%,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达到75%,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调新农业产业业态
宁波围绕“调优结构活一产、巩固提升联二产、多元发展促三产”的思路,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进一步融合。
据介绍,宁波市积极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8.4%。全年加工农产品376万吨,有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7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3个,全国主食示范加工企业6家,总数居全省前列。
“把田园建设美丽,产业发展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田环境的改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大批城里人前来体验农事、休闲观光,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使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得以全面拓展。”宁波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宁波市大力推进“农业+休闲”,拓展产业链。2017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直接营业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24.2%。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绿色都市农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洁化、绿化的基础上,当地一方面以作物布局、耕作创新为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减少碎片化种植和季节性抛荒品种。另一方面,加强农田色彩搭配和创意图案设计,有效提升农田景观效果,推进农田景区化。
与此同步,各地以山林、田园、湖泊、溪流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全面植入旅游元素,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入融合。在宁海,长街、越溪的产业基地、岔路生态采摘基地、桑洲油菜花基地有机结合,打造出“美丽田园”风景线;象山在黄避岙、涂茨等地建立3个1800亩油菜花主题观光点和2个100亩彩色水稻主题观光点,按照“精品农业+体验园+农家乐”的模式,促进农旅产业深度融合。
此外,为提供金融支持,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细分险种有58个,基本覆盖了全市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多个险种为全国全省首创。据测算,2017年全年保费2.06亿元,累计向全市120.01万户(次)农户提供了415.68亿元的风险责任保障,签单保费10.89亿元,累计赔付10.17亿元,财政补贴8.7亿元。
宁波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宁波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和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增美,为加快建设“名城名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曾诗淇编辑整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