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因农村路改变的青春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郑明达 叶昊鸣 字号:【

  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乡村要发展,没有年轻人怎么行!”

  曾几何时,“留守”是乡村的代名词。如今,在“四好农村路”建设带动下,乡村的人气旺了、财气来了,点燃了很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创业干事的热情。一个个村庄在这群青年的带动下,焕发出新活力。

  藏族青年苏冬梅:

  扶贫路带来财气和才气

  “看见屋,走到哭,望着山,走得瘫”,这曾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百姓出行难的真实写照。

  “路修好前,坐车去成都要走上一天一夜,要是遇上泥石流、塌方,两三天可能都到不了。”小金县扶贫干部苏冬梅说。

  今年30岁的苏冬梅是土生土长的小金县人,尘土飞扬、滚石塌方,是她对家乡道路的儿时记忆。“道路不通,教育落后,那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去外面看看。”

  2004年,苏冬梅考上了成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9年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扶贫干部。“读书改变命运,我想用自己在外面学到的知识,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走出大山,路是关键。令苏冬梅欣喜的是,家乡的路在不断改善:2014年小金县完成了1400多公里道路的硬化;2015年,县城过境路完工;同年10月,巴朗山隧道贯通,自此,从小金县去往成都的路上,再也不用翻越4000多米海拔的大山。

  道路的通畅,不仅让山里的土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当地人鼓了腰包,也让当地的教育资源有了明显改善:一座座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塑胶跑道代替了原来的黄土路……

  道路修通后,更多的志愿者来到了小金县。据了解,目前全县共有志愿者120名,他们分布在当地的30所中小学,像苏冬梅一样,用自己的所学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这条路带来财气,更带来了‘才气’,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好,小金县的未来会更加美好!”苏冬梅说。

  “女汉子”牛庆花:

  走上电商致富路

  牛庆花永远忘不了几年前的一幕:她开着三轮车把自家的板栗运下山,但雨后山路的泥泞让她连人带车翻倒在路边,半截小腿被压在车下。“当时我躺在地上就想,啥时候咱也能走上柏油路啊!”

  今年35岁的牛庆花家住山东省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四塞之固,舟车不通”曾是当地交通的真实状况。此前丈夫在外打工赚钱,她在老家管着百十来头牲畜,种了近20亩果园,还要侍奉老人、照顾孩子,像个“女汉子”。

  为了让当地的土特产能够走出山区,近年来,蒙阴县通过实施“村村通硬化路”“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等项目建设,陆续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的目标。“硬化路节省了运输成本,提高了果品的销路,收入增长了很多。”牛庆花说。

  改变不止于此。“互联网+”,让农村电商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县里组织农村电商统一培训,牛庆花扎进培训班,学到很晚才回家。

  不到半年,牛庆花的“孟良崮果园”就在淘宝上了线,她还聘请了一名大学生,专门负责店面的“装修”和运营。截至2017年底,网店销售额已有200多万元。店铺越做越大,丈夫也回来一起创业。

  2016年,牛庆花积极响应扶贫号召,与村里10名贫困户签订了扶贫协议,通过高价收购果品、用工等措施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牛庆花说,修路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现在,她希望通过农村电商这条路,让更多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柏文回故里:

  好路助力振兴路

  柏家明万万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供上大学的儿子,竟然又回到村里当上了农民。

  1988年出生的柏文,是浙江安吉县鲁家村人。2011年,他考入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在研究所从事野生菌的研究。

  考上大学、走出村子那年,柏文印象最深的是村里那条土路。“一路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泥泞不堪,路两旁连个垃圾桶都没有。”

  正是那年,鲁家村开始道路整修。2013年,穿村而过的柏油路修通。也是那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鲁家村随即拟定用1万多亩低丘缓坡进行家庭农场开发。

  几年来家乡的变化让柏文兴奋不已。2015年,他辞去研究所的工作,流转20亩土地承建灵芝农场,成为当地首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目前,他的农场已累计投资120万元,2017年营业额达20万元。

  如今,鲁家村的18个家庭农场遍地开花,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2017年,鲁家村的“田园鲁家”综合体项目入选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这让柏文和小伙伴们看到了新机遇。

  新年将至,柏文计划趁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回家过年的机会,一起商量下一阶段村里的发展规划。“这是我的家乡,在这里能有属于我的一片天地,能够参与家乡的经营和发展,我非常自豪。”柏文说。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