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评选怎么看?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 崔明理 字号:【

  农业品牌建设已成热潮,农业经营者们纷纷投入其中,也收到越来越多品牌评选的邀约。面对名目繁多的评选,有的企业借此一炮走红,实现了品牌的飞跃;有的企业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评选上面,过程热热闹闹、风风光光,到头来却发现“一地鸡毛”。如何参与评选,对企业来说,也是一门学问。

  五花八门的农业品牌评选伴随品牌热潮多了起来。有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全国性的权威评选,有地方政府部门组织本区域内生产商、经销商的评选,还有一些高校、策划机构组织的评选。当然,也有一些圈内的企业冠以各式各样的名头,自行组织的评选。

  相比一些有积淀的大型社会评选,目前农业品牌评选影响力还不够大,更多是圈内人看、圈内人评、圈内人用的活动。这倒并不是说品牌评选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农业品牌与社会公众人物、快销品牌不同,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并不直接。虽然你天天买瓜果蔬菜,但其实能够选择的果蔬品牌很少或者说实际上只有唯一选择——社区菜店的经营策略是,尽量丰富品种,但不会在某一品种下提供很多品牌选择。替普通消费者做出品牌选择的,其实是农产品经销商。

  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品牌评选给谁看。真正的农产品生产商都清楚,现阶段想盈利,渠道比品牌更直接、更重要。品牌更多是为产业整体提升和长远发展积蓄能量。

  那么,我们参加品牌评选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评选,本身就是自我梳理,对标学习的过程。无论获奖与否,只要对照标准认真参与评选,就是在向业界的优秀者学习。因为评选是为了评出来优秀者,而不会设定一个谁也达不到的标准。评选组织方,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专业机构,自然对行业的发展情况有一定了解,是按照现有的头部商家“量身定做”的标准。而且评选通常都会综合考虑企业或产品的各项指标,生产经营主体完全可以对照组织方精心制定的指标,梳理自身品牌建设状况,查找自己品牌的不足和缺陷。从这个角度看,参评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

  参评过程还是一个增加曝光度,宣传品牌的好机会。一些品牌评选会组织公众投票。现在流行的做法是,以品牌自身建设水平为标准的评选,要有公众投票,但在评选中所占比例很小。无论对主办方还是参评方,公众投票的宣传意义大于参考意义。但对一些小企业或者新入行的企业来说,能够与行业内的头部商家同台竞争,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曝光机会。不要认为自己实力不济不可能获奖,就放弃参评的机会。公众投票的参与者往往是行业相关人士或者目标消费者,利用好评选的“免费宣传”机会,甚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能够获奖,更是皆大欢喜。可有些企业主反映,我们参加了大大小小不少的农业品牌评选,为什么还是看不到效益?换言之,我们对品牌评选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正如前文所言,现在我们的大多数农业品牌评选,是给圈内人看的,评选出来的都是“行业品牌”。所谓行业品牌,就是用来识别、区分特定范围内,某一行业或产业所有生产者(销售者)或某类生产者(销售者)的标识组合。

  定义很拗口,原理很简单。品牌评选的直接结果是增加在行业内的知名度,所以无法直接获得用户。怎么用好评选帮助开拓市场,还是需要企业做工作的。

  这里有人会问,圈里人谁不知道谁,我还需要证明给别人看吗?如果你是行业内占据绝大部分市场、无可争议的龙头,奖项不过是一个“虚名”,是锦上添花。但对于行业内的二三四五名,对于一个群雄并起谁也不服谁的市场,如果在一个权威机构的评选中获奖,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获奖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这对经销商是重要的参考。过去因为距离、历史等种种原因,可能知道但不了解你的品牌,如果获得重要奖项,肯定会吸引经销商的注意力。经营主体也要学会主动出击,拿获奖“说事”,把奖项作为突破一块新市场的“敲门砖”。

  增加消费者的信赖度。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因为有专业的机构在维护,有强有力的“背书”,因此公信力很强,市场认可度高。客观地说,我们的品牌评选经历过“野蛮生长”时期,严重影响了整个评选业态的公信力。有关管理部门因此对各类评选慎之又慎,极少为评选“站台”。但这不是我们对评选敬而远之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更突显少数权威评选的价值。也提醒我们,如果能够获得权威奖项,一定要向经销商、向消费者明确传达评奖的主体,防止自己辛辛苦苦评来的奖项,被各式各样的“全国”“中国”“中华”所淹没。

  品牌评选还能够发挥长期性、综合性的作用。比如,奖项还可以使得企业在人才市场上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当然,企业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产品的投入上,通过提高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有效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增加更多的口碑。做好里子,再做好面子,才能真正获得价格和价值的“双提升”。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