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制造”世界80%的薏米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刘久锋 字号:【

  谷雨过后,草木蔓发。在贵州省兴仁县城北街道丰岩村,薏米种植户王安一大早就在田埂间种下了薏米种子,一边擦着汗水一边笑着说:“今年的气候比往年好,应该能有个好收成。10亩薏米,加上套种能挣10万元。”

  “世界薏米看中国,中国薏米看兴仁”。作为世界薏米行业的翘楚,贵州兴仁县薏米不仅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靠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精深加工并肩齐驱,还填补了国内薏米深加工食品空白,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撑起中国薏米产业的半边天。

  创新观念打破产业困局

  兴仁县是中国薏米主产区和原产地,由于群山环绕、气候温润,兴仁的薏米品质优良,亩产高者可达400公斤以上。质量优、产量高、效益好,不少企业纷纷做起了薏米销售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仅兴仁一个县就有300多家大小企业做薏米生意。

  然而,大部分企业都仅仅是销售原米,并没有对薏米进行加工升级,由于产品单一,各个企业销售的产品、时间、周期均相同,使得企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薏米销售市场一度混乱不堪。

  “过去比较混乱的时候,最高的时候1吨卖2.8万元,而最低的时候才5000多元。”贵州兴仁聚丰薏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召和回忆了当年薏米产业发展的窘境。

  不良竞争的恶果之一就是打击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因为薏米价格起伏过大,导致不少老百姓都不敢种植薏米,品质优良的薏米竟变成了“鸡肋”。当地党委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改变这一局面只有创新经营观念,进行精深加工,培育大企业自主研发企业产品。

  “深加工产品有科技含量,有知识产权,一是能拉伸产业链,二是能够有高的附加值,其他企业很难模仿,这样一来企业的生命力会比较强。”夏召和说。

  2013年,兴仁县整合了10家从事薏米经营的企业,组建了贵州兴仁聚丰薏苡股份有限公司,以精薏米贸易为主导,薏米系列为产品配套,告别了从前单一的原材料销售模式。

  核心技术实现“贵州制造”

  脱壳、抛光、水洗……这些看似简单的薏米加工工序里蕴含着核心技术。薏米脱了壳后表面还有一层像家用保鲜膜一样的衣,如何在5分钟之内通过10多道工艺把这层衣脱掉,既不让它氧化又能保持它的营养成分?

  这样的技术在夏召和的公司实现了突破。

  “公司自主研发的‘脱衣’技术,不仅实现了薏米的抛白,还不伤害薏米,处于我国领先水平。”夏召和说。

  在聚丰薏苡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袋袋带壳的薏米从生产线这一端倒进去,另一端源源不断涌出加工好的薏米洁白圆润,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加工线的完备不仅提高了加工能力,还使得兴仁薏米的品质不断提升,薏米可以做到粒粒检测。荣声薏苡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阙明金介绍,公司运用色选机把产生黄曲霉菌的米挑掉,解决出厂产品黄曲霉菌超标的问题,产品合格率可以达到98%。

  如今,数千薏农扎根在贵州薏米地里,数家投资上亿元的中大型薏米加工企业先后落户贵州薏米产区,来自国内外的薏米通过兴仁县周转到世界各地市场,贵州薏米举世瞩目。因为兴仁的加工工艺好,国内云南、广西,国外缅甸、越南、泰国出产的薏米,都会到兴仁来“美颜”一把,在这里加工后才销往世界各地,全世界80%的薏米,基本实现“贵州制造”。

  产业链完整掌握全球定价权

  黄金薏米、黑薏米、红薏米、薏米饮品、薏米粉、薏仁烤芙条……随着加工工艺不断精进,薏米也在不断衍生新的产品,各种特色加工产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不仅有初级加工品,还有深加工产品,甚至护肤精油、谷维素等高端产品也都应有尽有。

  一粒小小的薏米经过“七十二变”后产生了大价值,靠着深加工,兴仁薏米走向了全国消费市场,甚至走上了国际市场,“身价”一路攀升。

  目前,兴仁县薏米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全县薏米加工企业发展到4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薏米初加工率100%,薏米商品率100%,实现年产值22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出口量、加工企业位居全国第一,兴仁薏米市场价格俨然已经成为全球薏米价格风向标,并已掌握全球定价权。

  “我们在薏米行业交易量第一、出口量第一、专利第一,公司每年的交易量要占整个薏米行业的80%左右,去年交易额3.5亿元,交易量2.9万吨。”贵州泛亚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余兵说。

  “按‘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这种模式,到目前为止有5000多户加入基地。通过有机转换以后效益今年很明显,普通的市场价是1.8元,而我们基地里面收的原材料就是3.5元,高过市场上差不多一倍了。”夏召和说。

  回顾薏仁产业的成长,那些长年在田间、加工厂里艰苦打拼的兴仁农民兄弟和长期奔波在薏米贸易一线的米商们为贵州小薏米最终成就大产业打下了前期基础。双龙村的老支书何绍刚感叹道,薏米为兴仁老百姓脱贫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