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 “智慧”下田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刘伟林 王泽田 字号:【

  编者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在我国面临着起步晚、基础弱、体量大等问题,同时由于生产分散、规模小,基层监管人员少,在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源头管控上遇到了难题。黑龙江省富锦市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技化示范园,将个体农户的生产纳入到统一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既提升了生产效率,有效对接了市场,又从源头上规范了种植流程,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这段时间插秧的,要密植,插10〜12厘米,插秧后灌护苗水,返青后灌寸水,寸水不露泥。返青的地块要防治水稻潜叶蝇,特别是水深的地块要高度重视……”这是笔者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农民手机上看到的一段提示,消息来自富锦市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像这样的生产指导信息每天都会和天气预报一起发到农民手机上,一方面指导了农民的生产,另一方面也在定标准、立规矩。新的生产方式就这样在富锦的稻田里悄悄普及开来。

  搭建智慧平台

  打造生产端监管的信息化基础

  富锦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连续12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17年粮食总产达到42.8亿斤,位居全省第一,享有“黑土绿谷、北国粮都”之美誉。近年来,富锦市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密切合作,将农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农业示范区建设,“智慧农业”成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在富锦市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监控室里,万亩稻田尽收眼底,绿油油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稻田边的水渠波光粼粼。技术员以实际操作向笔者展示,通过完善的物联网技术,绝大多数涉及标准化生产的农活,已经不再需要农民“亲自”去干了。以监测稻田缺水情况为例,安装在田间的水位传感器会自动检测水层深度,通过无线传输设备,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系统经过诊断后,发出的决策指令传输到田间的灌溉控制装置,之后水池内的水就会自动灌入稻田。而进行全系统宏观调控的科技人员,则以云数据为平台,实现对农田作物长势、养分诊断、灾害预警等综合监测与评估。

  据介绍,这个平台在土地流转、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等11个方面开展为农服务。在土地流转方面,与市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有效链接,同步开展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合同鉴真、信息发布等服务;在金融服务方面,为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辟公告栏,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了解信贷服务和信贷产品,拓宽融资渠道,简化信贷程序,提高贷款效率;在电子商务方面,与黑龙江省大米网等农产品销售平台连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实现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在平台的运行机制上,对上链接省推广、土肥、植保等专业管理系统;对下与全市33个农情测报点、8个“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内的田间物联网系统相链接,形成对科技园、农户、上级业务部门的信息交互。

  推广科技示范园

  以点带面助推产业升级

  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极大地促进了高科技示范园区的生根发芽,为全市范围内的水稻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范本。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所在的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区,是全市230万亩水田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的缩影,总面积4万亩,其中核心区1万亩。园区由农业、水利、气象、农机四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达到设施建设标准化、田间管理智能化、农资投入精细化、节水灌溉精量化、科技服务信息化。

  示范园内设有黑龙江省水稻创新体系首个县级试验站,在土肥、植保、农机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另外,国家水稻节水灌溉试验站也建在这里,实施水稻灌排节水试验;这里还有东北地区唯一的寒地水稻生态系统野外气象站和院士工作站,开展水稻生态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研究。

  目前,示范园共试验示范新品种61个,已经有9个全市230万亩水田推广应用。应用新技术41项,其中包括土地整理技术,可增加耕地面积2%,水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超出全国30个百分点;应用减肥增效技术,采用测深施肥,鸭稻、蟹稻、鱼稻共生共养,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6个百分点,化肥减量13%,除草剂减量11%;应用水稻节水技术,每亩稻田用水由900立方米降至440立方米。通过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转化,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控力度。同时,采用“互联网+”农业的手段,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可追溯、农业装备智能化,整个示范园科技贡献率达到了71%。

  正是在“生产+加工+科技”的运营模式下,集约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初步实现,也使得示范园区内的水稻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2017年的订单面积达到10858亩,和往年相比有明显提升,每斤订单价1.82元,高出市场价0.32元,合作社增收420万元。

  过程全透明

  质量可追溯成大卖点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无论从生产端还是市场销售端,都在推动传统生产模式的升级。锦山镇水稻种植大户秦同军今年的水稻育秧较往年提前了一周,抢到了宝贵的有效积温。他告诉笔者:“这完全依赖于准确的气象信息,现在跟着系统走,对价格、品种、新技术心里都有数了。”

  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回报。富锦市长安镇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告诉笔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农机已经不再是简单替代劳动力了,现在他们是根据生产信息提示精准作业,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大幅提高,效益明显增加。”这个合作社水稻核心区采取宽窄行插秧,种植绥粳4和绥粳18两个品种,平均亩产1060斤,以每斤高于市场0.15元的价格被企业订购。除品质好外,生产过程全透明、生产作业全记录、产品可追溯成为最大的卖点。

  今年,富锦市又争取到了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建设项目,将建成“一云、一库、三平台”,云是基于云计算的云服务中心、库是基于大数据的综合信息管理数据库、三个平台分别是北斗精准时空服务基础平台、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和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