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又称“洋芋”“土豆”等,在中国版图上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称谓。这种源自秘鲁南部的农作物,几百年前进入中国来到云南,走进昭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逐年提升,2017年实现农业产值42亿元,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薯”。
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昭通市,属革命老区和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样,昭通也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五个地级市之一,世界马铃薯种薯生产扩繁最适宜的地区之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区位、冷凉的气候与适宜的土壤,造就了高质量的昭通马铃薯。
开春和入秋时节,农民将种薯播入大地,几场雨后,马铃薯出苗、长叶、开花,凉爽的气候,昼夜10℃左右的温差,使得马铃薯更好地在阳光下积累养分。约莫三四个月,肥厚的马铃薯就出土了。煮洋芋、炸洋芋、炒洋芋、焖洋芋……盛宴开始,农民品尝着丰收的美味。
天然优势成就优良品质
昭通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境内最低海拔267米,最高海拔4040米,昼夜温差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为优质种薯及商品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种薯生产周期显著缩短,从原原种到一级种薯,在昭通1年半可以完成,比其他种薯产区繁育周期缩短1倍,原原种1年可以生产2季以上,比多数省市多1季。全市马铃薯除夏季外,其他季节均有部分地区可以播种,全年均有鲜薯上市,十分有利于菜用薯、种薯、加工薯的生产和销售。
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昭通马铃薯的优良品质。昭通的气候条件与马铃薯原产地南美安第斯山区十分相似,生产的种薯干物质含量高,原原种一般比北方种薯重1〜2克/粒,种薯活力强,种薯质量好、退化慢,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马铃薯种薯扩繁的最佳地区。生产的种薯特别适应南方产区的需求,与北方种薯相比,昭通种薯不仅能完全满足栽培适宜性要求,而且在抗(耐)晚疫病能力、茬口衔接(休眠期)和价格上更具优势。昭通昼夜温差大,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种植区域自然隔离条件较好,土壤松软且几乎无污染。
此外,昭通区位优势明显,其东南面与贵州毕节相接,西南面与曲靖会泽、昆明东川相连,西面、北面、东北面与四川凉山、宜宾、泸州毗邻,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云南北大门”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四大中心城市辐射的交汇地带。由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正在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
目前,全市从高寒山区到江边河谷均有马铃薯种植,据统计,2017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285万亩,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位列全省第二,比2010年270万亩增加15万亩、增幅达5.4%,鲜薯总产量352.7万吨,比2010年232.2万吨增加120.4万吨,增幅达51.9%,逐步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域。
种薯扩繁 打通良种推广“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近年来,昭通在昭阳、鲁甸等七个主产县区的高海拔冷凉地区建设脱毒种薯基地,通过“一分地”工程、种薯企业集中扩繁、地方政府或农业部门集中扩繁等方式,全市建设脱毒种薯基地15万亩(其中原种基地0.34万亩、一级种1.20万亩、二级种13.46万亩)。在光热条件好的江边河谷区建设秋冬作和小春基地50万亩,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商品薯基地120万亩。
在鲁甸县水磨镇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原种扩繁基地内,上千亩的马铃薯长势喜人,紫色、白色的洋芋花开满山头,引得参观者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还有的踩着泥土走进田埂看花、观叶。
水磨镇是全市重点打造的优质种薯生产基地之一,水磨镇拖麻村居落角自然村共建设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855亩,品种为“云薯505”和“合作88”。同时,将原原种分为25克以上、20〜25克、15〜20克、10〜15克、5〜10克五个级别进行同密度扩繁技术展示。
事实上,鲁甸县曾因马铃薯种薯退化问题,亩产一度低于1000公斤。鲁甸县水磨镇农技站站长刘颖告诉记者:“2017年推广种植的云薯505和威芋5这两个品种,是经过两年努力找到的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测产达到4012公斤。”近年来,鲁甸县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以良种良法推广、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重点,在25个马铃薯主产村组建专业合作社,主产区1.5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
鲁甸县农业局副局长吕明良介绍:“除了种植技术推广外,县农业部门加大优质种薯推广力度,向主产区贫困户免费提供优质种薯,示范带动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已发放马铃薯种薯8500吨,实现马铃薯主产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良种良法推广全覆盖。”
实现良种全覆盖,不但需要加大种薯扩繁的力度,更为关键的是,农科部门还要打通与田间地头农民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和指导他们种植“新品种”。每到3月春耕,县农业部门就会组织100余名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全力抓好物资储备、春耕备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马铃薯收获季节。
在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的过程中,农技人员指导农户双行起垄、标准化种植,达到产量质量双提升。刘颖介绍,当地通过实行统一精细整地、统一选用优质良种集中采购发放、统一播种节令、统一规格化种植、统一双行垄作、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标准上的统一,使得每家每户种植的马铃薯,成了标准化的、可计量化的农产品。
此外,通过内引外联,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加强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通力合作,昭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研究与开发的局面,充分挖掘昭通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开展马铃薯品质提升、绿色高产高效生产、重大病害防控等技术研究,解决生产中制约提高马铃薯单产的瓶颈问题,完善昭通马铃薯绿色增产模式和极量创新模式,有效推进全市马铃薯产业实现提质增效。
马铃薯产业 带动群众稳定脱贫
马铃薯种植区域与连片特困地区高度吻合,昭通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重点区域,除水富县外,其余10个县区均属贫困县,昭通又是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产业成为昭通市与脱贫攻坚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
近年来,昭通市积极引进农业集团、龙头企业入驻,培育规模化种薯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更加完备、市场化更加完善,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昭通高原特色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昭通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产业脱贫新路径。
近日,第二十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云南昭通举行,本次大会聚焦马铃薯产业与脱贫攻坚。马铃薯产地大多分布在贫困山区,在云南南部的马铃薯冬作区,许多农户种植冬马铃薯,取得了较好收益,并形成了冬马铃薯种植的“1139”模式。即种植1亩冬马铃薯,生长100天,产量可达3000公斤,收入9000元。
“我们为3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5亩种薯,并提供种植技术的支持,采取订单式收购,帮助群众稳定增收。”云南农垦天使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治皓说,以往在云南热区的冬作季节,农户多种植水稻、青稞等作物,每亩收益在900元左右。通过种植马铃薯,每亩收益在2600元左右,而依托薯片加工,去年公司订单式采购马铃薯的金额超过1亿元。
“马铃薯是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度较高的产业,也是最具实效的产业之一。”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说,全市共有6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马铃薯,马铃薯产业收入约占其家庭收入的32%。今年全市的马铃薯主产优势区行政村将实现“党支部+合作社”全覆盖,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稳定脱贫。
据统计,2017年,昭通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85万亩,占云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0.08%,实现鲜薯总产量352.7万吨、农业产值42亿元。昭通马铃薯优势区种植马铃薯总人口近110万户406万人、约占昭通市总人口的68%,其中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9.2万户64万人,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左右。去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获商品马铃薯折价净收入达到813元,马铃薯产业收入约占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收入的32%。
三产融合 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随着云南马铃薯产业链的不断完善,部分加工企业实力增强,品牌影响快速提升,促进了全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鲁甸县文屏镇马鹿沟村黄家山村民小组长黄跃军告诉记者,每年冬末初春季节,黄跃军就会和村民一道,把昭通市薯片加工企业——云南理世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放的优质种薯播种在山间,待到成熟时,村民们陆续来到地里,刨开泥土,把沉甸甸的马铃薯沿着阡陌小道运送出来,按协议价交售给理世集团。“土不拉几”的马铃薯从公司车间出来,摇身一变,就成了远销川渝和西北部分地区的薯片“噜咪啦”,身价倍增。
据介绍,黄家山村民小组2000亩种植基地,只是理世集团30000亩种植基地的一部分。跻身云南民营企业100强的理世集团,把高原绿色无污染的天然种植基地当成“噜咪啦”第一车间来打造,打通了农业和企业之间的通道,不断拓展市场半径,逐步走上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杨亚林表示,马铃薯不仅是昭通人民的主食和必需品,更演绎成为一种文化,深深融入了昭通人的血脉之中。如今的马铃薯,更承载着脱贫致富、建设小康的希望,是乌蒙山区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致富薯”“希望薯”。
未来,昭通市将马铃薯作为全市六大主导优势产业之一重点培植、打造,用现代农业、现代经济发展理念谋划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产业意见,计划到202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320万亩,实现鲜薯产量达640万吨,农业产值89亿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形成乌蒙山区“衣食万户”的百亿马铃薯产业集群。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