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大黄鱼“畅游”全世界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中国人认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福建宁德市,东临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南接省会福州市,北接浙江,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直接相邻的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78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岸线从北到南有20多个港湾,拥有世界级天然深水港三都澳。港口优势突出,水产资源丰富,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成为宁德经济发展的命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大海的馈赠,收获着各式各样的鲜活美味。

  宁德是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发源地与最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繁盛的水产养殖业。“宁德大黄鱼”作为福建宁德地理标志产品,同时也是宁德最具区域特色的海水养殖品种,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年产值超过60亿元。2017年获得“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是宁德大黄鱼继2016年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后的又一项殊荣。2018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宁德市蕉城区继续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大黄鱼之乡”称号。近年来,福建宁德市通过推进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宁德大黄鱼”品牌越来越响。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也称“黄瓜鱼”,是我国沿海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宁德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降水丰富,该气候为大黄鱼的繁殖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宁德大黄鱼体色金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香港、澳门、台湾还被誉为“黄花小姐”。

  20世纪80年代,宁德有关部门重视野生大黄鱼种群的恢复,开辟“官井洋大黄鱼保护区”,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1985年,人工繁育大黄鱼获得成功,当黄花鱼人工养殖获得成功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高手,他们大规模地进行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1991年,大黄鱼人工养殖在宁德三都澳获得成功。

  如今,大黄鱼已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帮助宁德沿海几十万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2017年,宁德市蕉城区大黄鱼养殖企业50多家,养殖个体户8000多户,网箱养殖23.90万口,年产量5.46万吨,产值16.40亿元;大黄鱼产品加工企业45家,加工大黄鱼产量7.70万吨,加工总产值55.60亿元;出口大黄鱼2.10万吨,出口创汇8.19亿美元,大黄鱼养殖规模、产量及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在三都澳的茫茫海域上,海上渔排网箱养殖区渔户相连,海风吹过或船只驶过,渔排随波荡漾。“三都澳大黄鱼养殖户有几千户,每户网箱养殖规模从几十框到几百框,甚至上千框不等,大多是家庭式的小规模传统养殖,养得好时,每个家庭年收入达100多万元,最高甚至可以达到1000万元。”三都澳港口村第一个全程投喂大黄鱼饲料成功的养殖户曾成爱说,宁德大黄鱼带动了三都澳海域村庄的经济,随着大黄鱼数量日益增加,带来了大量用工需求,也对产业分工提出了要求。大黄鱼产业链开始逐渐细化,延伸出许多配套产业——产业链下游产生了加工、包装、运输等产业;产业链上游产生了制冰、泡沫箱制作、冰鲜鱼销售等产业。

  一条属于大黄鱼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实现了从“畅游”到“上岸”的过程。曾成爱养殖大黄鱼十多年,深刻感受到这条“鱼”对一个地方的带动作用,为养殖、捕捞、加工、运输等招收用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宁德政府不完全统计,三都澳城南镇从事大黄鱼相关行业的人员达2000多人,月均支付工资约233万元。一方面,这些村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节省企业用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

  目前,宁德市大黄鱼人工养殖已发展到40万箱,年产值达1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商品鱼生产、苗种繁育和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带动了饲料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帮助30多万沿海农民实现了小康梦。出口市场遍布欧洲、美洲、东南亚、澳洲、非洲等28个国家和地区,宁德大黄鱼“畅游”全世界。

  (徐平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