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修正果” 金黄甜四方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徐平编辑整理 字号:【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县内生态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旅游风光独特,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美誉。永春县还是出口芦柑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永春县有芦柑果园面积约10万亩,年产量约18.5万吨,产值14亿元以上。

  侨领引种结硕果

  芦柑原产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区,因而形成了喜温暖潮湿的特点。永春县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山多田少,各类自然环境包括温度、日照、降水量等均十分适合芦柑的生产发育。永春芦柑基本种植在南亚热带北段红壤山地上,红壤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为芦柑的栽培创造了绝佳的自然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造就了永春芦柑的优异品质:果形硕大端正,色泽橙黄,果皮薄,果肉汁多香甜,风味独特。

  查考史书,永春县并没有柑橘栽培记载。明清县志仅记有与柑橘同科的果树,如风柑、佛手柑、橙等。1932年,漳州有一批柑橘苗木进入永春栽种,但成活率很低。直到1953年,印尼老华侨尤扬祖先生回到永春县达埔乡老家,不久在达埔猛虎山独资开辟柑园,引种芦柑名种,办起了华侨垦植场,仅三四十年间,它已经成为一种遍植于千家万户、载誉海内外的名优产品。

  1952年,印尼华侨尤扬祖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并回到阔别39年的故土,他用双脚丈量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深感永春山地土壤好,心想“若开发荒山,种植柑橘,该是一条理想的致富之路。”1953年秋,年逾古稀的尤扬祖带回子女,并率领乡亲们上山开垦荒地,创办猛虎山华侨垦殖场,并试种了240株芦柑苗木,即为目前福建树龄最老的成片柑橘园。从此,蜚声海内外的优质柑橘在永春扎根落户。令人欣慰的是,尤扬祖亲手种下的那240株芦柑树,到现在仍硕果累累。

  60多年来,从外来品到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永春芦柑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农民每年从中获得纯收入2〜3亿元,芦柑的发展还带动了运输业、包装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成为了永春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永春芦柑满枝头

  近年来,永春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着力发展健康生态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开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改进芦柑生产技术,实施芦柑生产技术标准化,建设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极大地提高了芦柑生产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不断开拓国外市场,长期出口欧盟等地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其出口量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

  自举办首届芦柑节以来,永春芦柑的名声开始远播,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客商云集,不再“藏在深山人不识”了。每年一到芦柑采摘季,很多人慕名来到永春,只为尝一口地道的永春芦柑。在永春县外山、岵山等乡镇的芦柑园里,一颗颗黄澄澄、沉甸甸的芦柑挂满枝头,吸引了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永春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人文优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永春芦柑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果农种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永春再一次掀起发展芦柑的热潮。当地政府以此为新的契机,加大引导果农从分散经营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模式转变,引导果农种植无病毒苗木,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扩大永春芦柑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果实品质,帮助拓展电商、微商销售渠道,推动果农增收致富。

  目前,永春已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宽皮芦柑生产线,一些原来乏人问津的“小果”进入工厂,加工成了味美价高的芦柑浓缩汁,芦柑榨汁后的果皮渣开发成果皮油、香精、干果皮等产品,年产皮油60吨、干果皮2000多吨,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芦柑效益最大化。

  此外,永春还建设了网室无病毒柑橘苗木培育基地,可以使芦柑的树体寿命增长到35—40年,产量提高20%—30%。

  2017年11月26日,福建省永春县聚富果品有限公司一批44吨、货值5.34万美元的芦柑,经泉州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合格出口菲律宾。至此,11月15日启动芦柑出口新产季以来,永春共出口芦柑3823.8吨、货值485.6万美元。业内人士预计,本产季将持续到2018年5月份,出口量将超过3.5万吨。

  近年来,泉州检验检疫局持续推进永春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从源头保障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从2017年11月1日起,永春芦柑出境检验检疫流程大幅简化,约80%的芦柑通过审单合格评定后可直接通关放行,大大缩短了企业检验检疫通关时间,促进芦柑扩大出口。

  如今,永春芦柑的身影总是在水果店显眼的位置出现,其优良的品质不但给人们以口福,其独具特色的柑橘文化更诗意了人们的生活。永春,留给外人的不仅是对芦柑的回味,更有永春人开放意识与创业精神给人的深深启迪。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