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薏仁米 绿色好品质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薏仁米是我国古老的药食两用食品之一。贵州省兴仁县是名副其实的薏仁米之乡,这里种植薏仁米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也是小白壳薏仁米的原种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所产的薏仁米具有色白、饱满、富含蛋白质等特点,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极高。

  薏仁米产业的中心在黔西南州兴仁、安龙两县,兴仁县被国家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薏仁之乡”称号,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兴仁薏仁”地理保护商标,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兴仁薏仁”产品保护标志,获得了贵州省农委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地”证书,还得到“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等多个项目扶持,已经成为市场认可的品牌。

  为拓宽薏仁米产业扶贫路子,黔西南州以兴仁县为核心区,将周边的安龙县、晴隆县和义龙新区,贞丰县、普安县部分区域建立薏仁生态经济区,种植薏仁米60万亩,为凸显薏仁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以兴仁、安龙为中心的贵州薏仁米聚集区探索出了一系列扶贫模式,把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五共”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全过程,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基金扶持、订单帮扶、股份合作、托管经营”等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最大限度让贫困村、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任何产业都离不开科研的推动。兴仁县与清华大学、贵州大学、中国薏仁研究中心、贵州省农科院等10家科研院所就薏仁种植、开发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黔西南州目前有以贵州薏仁集团为龙头的“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贵州汇珠薏苡集团为龙头的“安龙县薏仁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贵州薏米阳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晴隆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个省级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如今,随着薏仁米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20%以上,兴仁县薏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把新开发出的薏仁米特色产品带到全国各地。

  “绿色”是贵州薏仁另一个得天独厚的品质特点,这不仅是因为贵州薏仁主产区都在工业化程度低、环境保护良好的山区,薏仁种植方式传统,农药、化肥用量较少,还因为贵州大力推行薏仁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一整套“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薏仁米栽培技术规范》由兴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通过并发布,依托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按照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储等“五个统一”的原则,贵州各薏仁产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企业和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建立健全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追踪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品质的可追溯性,逐步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薏仁栽培示范面积,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在产品研发方面,研制并生产“薏仁精米”“薏仁精油”“薏仁即食速溶粉”“薏仁谷壳碳”“薏仁保健酒”“薏仁化妆品”等6大系列2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区),出口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

  在兴仁农特产品展馆,薏仁米的各种特色加工产品有黄金薏米、黑薏米、红薏米等初级加工品,还有薏米粥片、薏米粉、薏仁烤芙条等10多种深加工产品,甚至护肤精油、谷维素等高端产品,竟然也都是从薏仁米中进一步提取加工而成的。

  贵州大学的薏米精深加工研发团队近3年来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大量可应用成果,在薏仁精米、糙米、碎米、糠麸及挤压糠五种基质原料理化及功效特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益生菌发酵转化薏仁碎米生理活性物进行检测、鉴定,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及抗癌活性,开发了一种富含r-氨基丁酸与抗性淀粉的方便速食营养功能薏米以及一种具有多重生理活性的薏米红曲茶;研究了精制薏米易酸败的机理、薏米谷物饮料的组织稳定性及脂质氧化机理以及相应的品质控制技术,揭示了薏米原料预处理方法对饼干品质的影响,并合理配用地方特色食品资源(苦荞、茶叶、刺梨等)研发系列旅游休闲方便食品等。

  在积极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兴仁的薏米企业还努力探索销售新渠道。许多企业一手抓好传统营销,一手充分利用淘宝、微信、微博等现代化手段促进网上交易,打开电商销路。现在,兴仁的薏仁米已经通过进驻超市、加盟电商等渠道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区),甚至出口到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近年来,黔西南州把发展薏仁作为重要的支柱和特色优势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将黔西南打造成全国薏仁集散地和薏仁产业扶贫基地。通过品种选育和精深加工,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储运产业链,形成了以产业带动、产镇(村)景耦合发展、多业态共融的“一二三产融合”模式。

  正是这种政府引导、加强服务及政策优惠的多部门共同协作,以及加大融资平台建设,为薏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带动了全县薏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兴仁薏仁高效农业示范园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获得国家财政部扶持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

  (徐平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