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生态旅游思考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王涵 字号:【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旨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然而三地间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的差距悬殊,“环京津贫困带”的出现更是让原本落后于京、津两市的河北省更加落后。“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的这一短板制约了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本文以农业生态旅游为例,阐述河北省如何补齐自身短板,尽快实现与京津两市协同发展。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能否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在于能否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虽然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三地已形成都市圈,但是原有的行政区域划分依然存在,并没有打破,形成了三地之间的行政壁垒。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制约了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河北省与京、津两市除合作关系之外还存在竞争关系,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考虑,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企业都将会做出利己的旅游发展决策,不仅难以实现彼此间的优势互补,还会导致三地恶性竞争,抑制了三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找准新定位

  助推河北创新发展

  多年来,京津冀地区一直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京、津两市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与上海对江、浙两地相比微乎其微。与南方相比,环京津贫困带内的经济发展思想还未彻底解放。在经济发展中,最忌讳“等、要、靠”的禁锢思想,而应强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努力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有强势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发掘区域特色优势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文化

  河北省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京、津两市,但是却有着自身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日前,为推进京津冀休闲农业协同发展,丰富三地休闲农业产品,促进三地休闲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会同京津冀三地休闲农业协会,共同推出京津冀10大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其中,“红色太行休闲线路”:鹿泉(君乐宝现代牧场)——平山(西柏坡景区、泓润生态园、藤龙山农业观光园、东方巨龟苑)——阜平(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阜平县红色北方茶园、阜平县八道沟休闲农业园)——唐县(晨泽苗圃采摘园、华峪山庄)——满城(龙门山庄)——涞水(涞水野三坡农家院、绿舵现代农业园区)——易县(清西陵、狼牙山万亩花海休闲农业园)——房山(中粮现代农业园、杏林苑采摘园、黄山店坡峰岭旅游观光园、福源蕙业生态园),就可以充分体现河北省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化。河北省可以以此线路为契机,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将当地的农产品与服务印上“红色”的烙印,使文化与产品两者融为一体。

  加强与京、津两地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河北要增加与京、津两地农业生态旅游企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平台,以期提高自身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其次,加强企业间的服务、管理技术、运营经验等交流;最后,建立信息交流网络平台,加强企业间的农业生态旅游信息共享。例如,可以和京、津两地共同建立特属于三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平台,实时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对信息的统计分析,明确自身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求同存异,构建统一的农业生态旅游品牌形象

  虽然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人文特色各有不同,但是由于地理上的相近性,三地在“存异”的同时还要“求同”,即创造统一的品牌形象。要发现三地的共同点,建立起同类企业的企业联盟,突出该类企业的影响力,进而扩大京津冀农业生态旅游在区域内外影响力,吸引更多区域内外的游客。

  京津冀地区拥有空间临近性与互通性、交通便捷性、旅游资源互补性等优势,因此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将区域内的旅游主题的力量和资源进行集中和优化,发展出一条极具地区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链及其产品和服务,树立并强化品牌意识,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创造出属于京津冀地区自己的农业生态旅游形象。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