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援疆是我国治疆大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学子创业实践的调研,分析了新疆学子从事农产品营销的优势和短板,在提出应对策略的同时也指出,高校不仅可以从育人的角度服务新疆农业,亦可集成自身及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实现“智力+技术+教育+人才+市场+资本”的有机互动,多层次立体化助力新疆发展现代农业。
援疆工作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教育援疆是我国治疆大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9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从2006年起,国家又实施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全国内地共有300余所高校招收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累计招生6.4万人,为新疆输送了2.9万余名毕业生,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需要不断地进行理念创新和模式探索,需要不断丰富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带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秋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时提出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大力实施,新疆连接中亚、欧洲的桥头堡作用日益突显。这对教育援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需要充分考量“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丰富契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新的着力点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由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一个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这对于包括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良好的成长和发展契机。
教育援疆工作需要新思路新模式
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所在。教育援疆工作为新疆的未来发展培养了中坚力量,为民族发展、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事业打下了人才基础。随着援疆行动的不断深入,高校援疆的模式也应不断拓展创新,突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化用内地高校技术、人才、资源、平台的优势,寻求更丰富、更深入的援疆路径。
深职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依托农产品的创业实践调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在全国1335所专科(高职高专)中位居第一。深职院不仅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工作走在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是先行先试,成功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从2011年起,深职院接收80人次喀什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培训;2012年起至今,深职院面向新疆少数民族高考考生共计招生153人。在2016年的招生计划中,深职院还推出40个专门针对南疆少数民族考生的“南疆计划”。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创业意愿与优势
得益于深圳丰富的商机、良好的创业生态和特区高校卓有特色的创新环境、创业教育,来深职院读书的新疆学子在读书期间进行创业尝试的不在少数。比如,艾合麦提托合提·热杰普是该校经济学院2014级学生,2015年9月,这位来自新疆和田的维吾尔族小伙和几名同学一起,创办了深圳市卢卡迪路商贸有限公司,并通过竞争成功入驻深职院的大学生创意创业园,获得了两年免费使用门店的扶植优惠。他的公司以经营红枣、核桃等新疆农产品为主,产品种类多达45种。公司创办一年多来,总营业销售达到50万元,刨去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净利润可达30%。小艾同学不仅在创业实践中锻炼了才干,积累了经验,收获了“第一桶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家乡父老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为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016年4月,笔者面向深职院在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6份(有部分学生在外实习未能参与问卷调查),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在深圳的学习和生活等展开调查,其中,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无论是创业意愿还是创业实践,都远远超过大学生的平均状态。在中学期间就有过创业尝试的有6人,大学期间开始创业尝试的有7人;二者相加,在大学毕业之前有过创业尝试的占36.1%。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有14名同学计划毕业后自主创业,占比38.9%;对于创业的路径预期,有22名同学表示先工作积累经验然后再创业,占61.1%;在调查中,表示没想过要创业的仅有3人,占8.3%。
笔者在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的确有种纷纷开微店的感觉,微信朋友圈经常被他们各种推销信息“刷屏”。新疆学生创业意愿如此之高,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来内地高校读书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居多,他们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同于汉族的耕读传家,穆斯林有经商的传统,同时更有“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积淀,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吃苦耐劳、不避险远、精明能干的性格特点。第二,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截至2015年底,深圳的外贸出口已经连续23年位居中国内地城市之首,截至2016上半年,深圳在境内外的上市公司已达300多家。深圳不仅有着令人称道的经济实践和社会实践,而且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观念。与此同时,深职院作为中国高职教育的领跑者,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激励机制、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第三,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许多来自新疆农村,家境并不宽裕,大学生边读书边尝试经营,包含着“穷人孩子早当家”的现实因素。
创业实践存在普遍性短板
把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实践和深职院其他学生的创业项目做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在行业分布、经营模式上有明显区别。深职院曾对近期102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行业分布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深职院大学生创业企业行业分布较为广泛,而新疆生创业几乎全部集中于传统的商品贩运模式。很多新疆同学都卖过家乡的农产品,比如哈密瓜、大枣、杏干等。但是新疆少数民族创业学子最终能走向规模经营的只是少数,他们的创业实践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短板。具体包括:经营模式缺少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绝大多数都是低价买高价卖的贩运模式,缺少大资金运作的眼光、魄力和专业知识,非常容易被复制;缺少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单纯倚重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色,对文化和品牌的附加值开掘不足;新媒体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营销手段显得单一粗放,网络平台建设缺少亮点;语言沟通能力和文案策划能力有待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沟通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文案策划能力是普遍性短板;一部分同学经营项目过多过杂,“啥都卖”反而难以形成专注于某一项目、某一产品的品牌效应。
应对策略和育人路径创新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地区的学子创业,不仅事关自身的成长,而且也牵动着他们背后的广袤土地,关涉到新疆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能带动一方乡亲的共同发展。鉴于新疆学子在实践中优势与短板并存。笔者认为,相关高校要站在稳疆安邦和民族团结的高度,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通过搭建信息实践平台、开展合作交流、开发创业课程等不同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他们提供文化、资本、业务、智力等不同方面的支持。
充分发掘新疆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引,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以开阔的格局视野来谋划自身的发展。
开发多层次信息平台和课程体系
在平台建设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专门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实践,从理念、课程、体制、对象等不同维度出发,开发相应信息平台、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鼓励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着力提升他们的素养和能力。
有针对地开展创业实务教育
在创业实务方面,要着重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具体是:(1)以文化和技术为核心,帮助新疆创业大学生发掘、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跳出传统的赚差价经营模式。着力开掘企业文化,走出低端徘徊的困局,以文化个性和客户建立有温度的、深层次、可持续的关联。(2)强化守法意识和规则意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创业,要面对环境、语言、习俗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要以法律来规避风险、维护权益,确保创业之路稳健平坦。(3)提升新媒体技术驾驭能力。电子商务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改变了经济格局,移动互联已经深度嵌入现代人的生活。因此,如何借助新媒体提升传播效率和广度,是任何创业者都必须面对的课题。(4)提升语言沟通能力和文案表达能力。好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考汉”,有的上了初中才开始学习汉语,学习英语的起点时间就更晚,近一半同学高中才开始学英语。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创业,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表达沟通、文案策划等能力。
教育援疆的拓展性思考
新疆少数民族创业学子,客观上以农产品营销带动了家乡农业的发展。他们犹如伸向内地的一个个触角,把新疆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内地,开拓了市场,增加了收入,增强了互动。但是,这种单兵作战式的营销,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事实上,从教育援疆的角度考量,高校不仅仅可以从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服务新疆农业,完全可以集成智力、技术和资源优势,形成更多更大的增长点。
结合生源特点,育人不拘一格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个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尊重文化发展和教育科学的内在规律,也要兼顾新疆的产业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此,无论在投放招生计划、设置招生专业上,还是在专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中,都要充分考虑新疆生源的特殊性,不拘一格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对于新疆生兴趣集中的领域,比如农产品市场营销,不妨开发相关课程包,以期为学子的创业实践和未来发展扫清障碍、提供支持。
针对地域特点,发挥集成优势
从新疆学子依托农产品的创业实践来看,新疆农产品的后端产业链有待完善。高校不妨集成生物、农业、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力量,提升新疆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一方面形成更丰富的产业样态,另一方面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培养新农人、新农企。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文化创意与营销研发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复合型的研发机构。该机构屡屡为荔枝、龙眼、铁皮石斛等农业项目完善后端产业链,让产品获得了文化和技术的双重支撑。教育援疆需要改变单纯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的现状,采用科技项目和人才培养相互嵌入的方式,带动新疆农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立足深圳特区,创新援疆模式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2016年4月,农业部、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商务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8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未来3年中,农业在线化、数据化要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要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要迈上新台阶。在援疆行动中,深圳作为新兴产业云集的先锋城市,拥有发达的信息数据、电子商务、智能终端、港航物流等产业,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面大有可为,可以集合深圳的产业和高校资源,实现“智力+技术+教育+人才+市场+资本”的有机互动,助推新疆农业向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新疆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帮助新疆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从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援疆工作不仅仅需要技术和财力,更需要大局观念和无私大爱。唯有深切体会党和国家援疆行动的良苦用心,才能用创造性的思维来开展人才培养、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先进文化、先进经验、先进技术注入新一轮的援疆行动之中,助推新疆的各项产业向现代化转型,增强新疆与祖国利益相通、命运与共的现实动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