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莓,你知道多少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崔建玲 字号:【

  编者按:时下正是草莓上市旺季,每年一到这时,有关草莓的各种谣言便纷至沓来。其中包括“老谣新传”,如草莓空心、畸形等问题,也有关于草莓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王强。希望通过此报道能够提升我国消费者对草莓的认识,解答消费者一直以来对草莓的困惑和疑虑。

  使用过植物激素的农产品仍然是安全的

  问:许多消费者将个体特别大、空心、畸形的瓜果称之为“奇瓜异果”,认为是植物激素催生的,并质疑其安全性,如个头大的葡萄和杨梅、空心的草莓、畸形的草莓等。那么,这些“奇瓜异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答:瓜果果实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品种的遗传属性和品种间的差异,部分品种施用植物激素会产生大个作用,但效果有限。如“乒乓葡萄”实际上是藤稔葡萄新品种,单颗大于乒乓球是其正常表型;“超大杨梅”实际上是东魁杨梅品种,最大果重可达50克,比荸荠种杨梅(平均重9.5克)大3-5倍。膨大剂对果蔬的确具有增大增重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经在黄瓜、番茄、葡萄、杨梅等作物上试验,植物激素在瓜果上使用后平均增加单瓜果重在30%以下,不可能达到奇大的效果。因此,尽管大果型的水果有可能使用植物激素,但最主要的还是品种育种和改良所致。

  草莓空心还是实心其实是品种特性,和酸不酸、甜不甜、软不软、圆不圆等特性是一样的。除了品种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空心果出现,比如生长周期不稳定、气候冷暖交替、氮肥偏重,都会促进空心的形成。不同品种草莓的空心比例及空心程度差异显著,一些草莓品种如甜查理、达善卡、杜克拉等本身具有果实中间空心的特点。2016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模拟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实心品种还是空心品种,氯吡脲(一种植物生长激素)的施用对它们的空心率、空心面积比率并没有显著影响。

  导致草莓果实畸形的原因有多方面,既有花期授粉不匀原因引起,也有光照不充分、不均匀引起,还有可能是气温、营养等不均衡、不稳定引起,极个别属于植物激素使用不当形成。瓜果在花芽分化时遇到低温时,容易产生畸形花,进而发育成畸形瓜果。有的瓜果品种在特定的生产、气候条件下,如水分不均衡供给、晴雨交替、高低温交替等可增加畸形瓜果比例是自然现象。2016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氯吡脲后,草莓果实的平均重量和畸形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可以说,氯吡脲并不是导致草莓畸形的原因。

  问:从以上回答中可以看出,在草莓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排除使用植物生长激素,那么使用过植物生长激素的农产品是否安全?

  答: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用的,但有时该用的时候还是必须要用的,而且使用过植物激素的农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仍然是非常安全的。

  一是因为与其他农药相比,植物激素虽然纳入农药范畴管理,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病防虫除草的农药,其产品属于低微毒性,有些甚至因为几乎无毒而被列入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的豁免物质。如催熟用的乙烯利毒性甚至低于日常食用的食盐。二是由于植物激素用量微小,如过量使用反而起反作用,造成落果、甚至起到除草剂的作用,使草莓产量降低,因此农民也不可能大量使用,因此植物激素的残留很低。根据2015-2016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果蔬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调查与产品安全性评估”)对45种果蔬产品2061批次样品的验证结果,21种植物激素的平均残留值仅为0.001-0.059 mg/kg。三是植物激素的膳食暴露风险很低,从风险评估结果来看,21种植物激素的膳食暴露量基本都在安全参考剂量的1%以下,也就是说,只有超过实际检出残留量的100倍以上,才有可能对消费者存在危害风险。

  问:消费者如何正确看待植物生长激素?

  答:激素是调控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激素,植物没有激素就不能发芽,动物缺乏激素也无法长大。但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是两类不同的物质,植物激素只对植物产生调控作用,动物激素则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激素的来源有内源和外源两个渠道。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产生各种激素,这些内源激素是植物体自身合成的,如赤霉素、脱落酸、乙烯、吲哚乙酸等。由于气候等原因,有时植物自身合成的内源激素不足,为确保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我们需要人为加入一些与植物内源激素相同或相类似的微量物质,以弥补内源激素的不足,我们称之为植物外源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些植物激素由人工合成或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也可从生物体中直接提取。

  在农产品生长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时是必要的,例如西瓜在坐果时,不使用激素是坐不住果的。如果不用植物激素,冬季想吃西红柿和西瓜等新鲜蔬菜和瓜果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每天在吃蔬菜、水果的同时,各种不同的植物激素也已吃下去了。即使在蔬菜、水果生产中不用外源激素,我们每天也在吃植物内源激素。

  问:一些消费者对草莓蒂部发白产生疑虑,那么,草莓蒂部发白的原因是什么?

  答:草莓蒂部发白其实是因为草莓还没有完全成熟,草莓是由果实头部开始到根部逐步成熟变红。由于从基地到市场,草莓需要一定距离运输,所以农户会在草莓未完全成熟时,大多以八九成成熟程度采摘草莓,以保障草莓可以远距离运输。如果草莓采摘时已经完全变红、完全成熟,那么草莓运输到消费者手里,估计已经变成草莓酱了。

  草莓农残、农残超标≠不安全

  问:农药残留仍是影响草莓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隐患。如何看待农药残留,检测出有农药残留的草莓是不是就不安全?

  答:农药残留检出与超标和不安全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农作物像人一样,也会生病,生病需开药,这是一种正常情况。

  首先,目前我国农药检测技术水平非常先进,草莓如果用了某种农药,哪怕残留极低,也有可能会被检测出来。

  其次,农药残留检出与农残超标又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超标主要用于判定残留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残留限量标准,是否合规,因此检出并不意味着不合规。

  再次,即便是农残超标,也不能说一定就是不安全的。标准制定的初衷当然是为了对食品中的危害进行合理、有效控制,对健康进行保障,它可能需要考虑国情、居民饮食习惯、行业企业发展状况、生产实际、监管可行性等因素。可以说,标准值是各种要素的平衡,虽然健康是其中占比最大的一块,但不是唯一的。比如茶叶,欧盟制定严苛的农残标准,其中有一点就是制造贸易壁垒——如果中国也执行这么严格的标准,大部分茶企根本就无法生产了。另外,科学家常说“离开剂量谈危害就是耍流氓”,就是说,是否产生危害要看该种物质的剂量。所谓的危害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不是说一种食物中含有某种物质就有一定致病,还要考虑其剂量、发生条件,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问:某些草莓为什么会出现农残超标情况,一般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答:草莓农残超标的原因有多种,这是因为每年的天气情况不一样,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性不一样,种植户的管理情况不一样,超标的原因自然也不一样,可能是用药经验不足,不当用药,也可能是安全间隔期没有把握好等等。

  草莓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仅仅是极个别农户由于安全用药常识不够,造成的极个别的现象。而且目前国家对于这些情况也采取了加大监管、加强对生产者培训等措施,以此保障质量安全,消费者可以放心消费。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当看到各种所谓的超标报道时,不用急着恐慌,应先看看具体危害的分析。比如专家说吃这个没事,从情感上消费者可能难以接受,但确实如此,他说的很可能就是对的。

  尽量选择清洁化草莓基地

  进行采摘

  问: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品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休闲旅游,草莓的休闲采摘成为一种时尚,那么休闲采摘的草莓是否可以直接采摘食用呢?

  答:清洁化基地生产出来的草莓还是比较安全的,所谓清洁化生产,即改变传统草莓种植的方式,而是在草莓基地,铺上地膜,改善草莓温湿度,降低病虫发生机率,同时草莓果实不与泥土直接接触。建议消费者休闲旅游选择清洁化基地采摘。

  问:市民买回家的草莓,大约可以储存多长时间?

  答:冬天采摘的草莓,由于外界气温低,草莓表面微生物,比如能够造成草莓腐烂的腐败菌不易生长,草莓的储藏时间相对能够长一些。但春季采摘的草莓,由于外界气温升高,尤其在一些南方地区,气温达到了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容易造成表面腐败菌繁殖。一般来说,腐败菌的繁殖速率除了与温度相关,还与草莓的成熟度有关,草莓成熟度越高,果实的含糖量和含水量越高,就为腐败菌繁殖提供了越有利的条件。而且,成熟度较高的草莓,在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机械损伤,汁液外流,这种情况下腐败菌就会生长得更快。所以,建议消费者挑选完整度高的果实,如果想多保存几天,就不要挑选成熟度太高、较软的果子,买回去之后尽快放进冰箱,如果想吃成熟度较高的草莓,建议储藏不要超过24小时。此外,草莓蛋糕之类的甜品,通过冷藏,可以放置一定时间,但也不能长期存放,因此还是提倡鲜食草莓。

  问:有关草莓的谣言层出不穷,有的是旧谣新炒,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何提升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对“奇瓜异果”的种种疑虑,是应当被理解被尊重的,并值得被鼓励被重视的。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应该树立一种对自己说话负责任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通过风险评估,用生动的数据和图片,做草莓和其他农产品的科普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使人们在谣言面前有自己的判断,能够不信谣、不传谣。面对传言,消费者需要理性思考辨析,有条件的话,不妨实地走走看看问问,眼见为实。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