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个着力点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市场与经济信息处 胡斌清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当时,我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政府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能不能转化为先进生产力,造福人民,县级党委政府能否抓好政策贯彻落实至关重要。从那时起,我脑子里就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从县级层面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近,结合学习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县级层面如何抓好这项工作进行了再思考,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建议。本文浅谈了县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八个着力点,实例主要是结合湖南道县实际来谈的,有一定局限性,仅供同仁们在实践中参考。

  管控好产地

  农业产地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是决定农产品质量及农村人居环境优劣的首要因素,要科学使用投入品,治理好农村环境,培养农民清洁意识。

  一要严格控制投入品使用。树立产地产量、质量和生态并重观,加强水土林矿气资源保护和合理修复,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杜绝违禁投入品使用。推广“测土配方”、“诊病配药”服务,将肥药统一配送给规模经营户,扩大绿肥和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

  二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集中对城乡生产生活垃圾、粪尿、污水和尾矿综合整治,垃圾实行分类无害化(发电)处理,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循环利用。全面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乡(镇)”、“美丽乡村”等活动,建设美丽宜居宜业村镇。

  三要培养农民清洁意识。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培训,增强环保法律意识,提倡健康文明清洁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利用乡规民约规范约束农民行为,将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变成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提升好产能

  农业产能是决定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和比较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提升产能是目前我国农业补短板的重要内容,要建设好农田基本设施,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

  一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在国家划定的永久农田区域,统筹土地(烟田)整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标准农田、移民扶持、扶贫开发、规模补贴等资金,推进水库(沟渠)、农田、机耕道和产后处理设施(晒场、烘机)标准化建设。

  二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以土地规模经营的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为标准,引导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忌搞“拉朗配”,盲目求大。道县是全国适度规模养牛示范县,全年肉牛出栏量居全省前列,主要通过家庭牧场发展200至400头左右养殖规模,环境承载能力、比较效益被广大养殖户接受。

  三要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推进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以水稻为例,大力推进育秧、耕整、栽插、植保、收割、运输、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大果蔬茶产后处理,规避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实现产地增值。鼓励扶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应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广省工节肥节水节种等智能化、自动化技术,降低成本。

  培育好主体

  农业主体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活跃因素,要精准确权颁证,规范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民返乡创业。

  一要精准确权颁证。将农田、林地精准确权颁证到户,打造县乡流转平台,引导有序流转。开展村级集体资产确股,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道县探索的土地“返租倒包”模式,引导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租赁开发,再返包给承包户,在县乡平台有序流转,促进了脐橙、蔬菜和肉牛产业规模经营。

  二要规范新型经营主体。结合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以家庭农场、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产业(种苗、标准、加工)和社会化服务(农技、农机、营销)体系。

  三要引导农民就近创业。统筹扶贫、人社、农口培训资金,以园区(农业产业园、工农产品加工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基地,以实用操作技能为重点,加大对返乡青年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培训,引导农民入园入企就近就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产业发展。

  打造好产业

  支柱产业是县域农业农村经济的根本,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产业作为支撑,就没有农业农村经济可言,更不用说农民增收和小康社会建设了。要以市场为导向,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自然资源,传统特色和县内外市场需求,重点做大做强2到3个产业发展。道县根据县域内光水土和气候特点,经多年培育,脐橙、蔬菜和灰鹅、肉牛等产业成为其支柱产业,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要优化布局,形成连片规模。一个农业产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支柱产业,才能实行深度综合开发。道县是全省脐橙生产面积最大的县,是全省蔬菜外销最多的县,是年出栏肉牛最多的县,是道州灰鹅的原产地,带动本县及周边县市灰鹅养殖。四大产业都具备了一定规模,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要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依托特色产业基地,结合美丽乡村和宜业宜居乡镇建设,挖掘农业文化潜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道县依托脐橙、蔬菜鲜采和油菜观赏功能,挖掘红军渡(墙)“红色文化”、何绍基“书法文化”、龙船赛(小调)“非物质文化”、玉蟾岩遗址“稻作文化”、鬼崽岭祭祀“神秘文化”、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文化”资源,突出清塘镇楼田、小坪村等古村落特色,着力建设一批美丽乡村,把月岩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康养基地。

  开发好产品

  农产品是保障供给和农业经营组织(农民)获取经济价值的交挽载体,要实现农产品效益和竞争力最大化,要对农产品深度开发,确保绿色安全,培育叫得响品牌。

  一要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深度加工增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整合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道县要做大做强以稻米加工为主的“谷源”米业公司和“爱莲”米业公司,以油茶为主的湘浩茶油,以工贸学校道州灰鹅食品有限公司为主的灰鹅产业。脐橙主要是依托道州绿源公司、爱农果业和下蒋旺红合作社开展产地初加工。

  二要生产质量安全、消费放心的食用(观赏)产品。道县是“中国脐橙之乡”,道州灰鹅的原产地,是全省最大适度规模养牛示范县。要通过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出口农产品食品示范县,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基地生产农产品绝对安全。

  三要围绕“原字号”打造品牌。要在品种选育、标准生产、质量监控和市场监管等环节下功夫,努力打造“道州脐橙”、“道州灰鹅”、“道州巴截萝卜”、“道州红瓜子”等地方区域品牌。

  对接好营销

  好的产品只有卖出去,卖过好价钱,才能实现农民增收,这是衡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标尺。

  一要做好对接推介。选择特色品牌农产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市场对接战略,“请进来”就是把国内外相关连锁经营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团购集团客商请到农产品基地、加工企业观摩生产加工流程,“走出去”就是到农产品主销区推介,目的是让客商和消费者了解产品性能特点、规模、质量、加工等情况,认可产品。

  二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要通过在主销区社区或超市设立专卖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批发档口,实现面对面直销。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

  三要营造良好销售环境。农产品营销利润低,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受市场和自然(风险)影响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为经销商创造优质条件。大力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加强交通绿色通道、天气预警预报等信息服务。

  推广好科技

  县乡行政领导、农技人员,特别是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将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的驱动力。要组装好新技术,培养掌握新技术的乡土工匠,完善利于释放科技人员活力的体制机制。

  一要组装推广新技术(产品)。县乡基层农技人员主要任务是将高等院所农业科技成果,开展组装试验示范,摸索出适合本地区的新技术“傻瓜式”的操作规程,让生产经营者看得懂,用得了,能受益。

  二要培养乡土工匠。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乡土专业人才,使之成为发展当地产业的一批乡村工匠。

  三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县乡政府要加快落实县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让基层科技人员按劳取酬,全面调动基层乡土工匠的积极性,释放科技人才活力。

  使用好政策

  国家支农惠农护农政策越来越好,力度逐年加大,用好财政投入和用活用足政策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动能。

  一要用好财政支农投入。不仅要将国家财政投入每一分钱都用在项目上,发展事业,还要统筹整合好同类型项目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发挥“n”个1相加大于n 的作用。如扶贫资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五个一批”总要求,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一对一”制定扶贫脱贫计划的基础上,统筹精准使用好包括发改、财政、交通、教育、国土等所有政府部门国家政策要求按比例切块用于扶贫的资金,将这些资金的使用计划按年份落实到贫困村、到贫困组、到贫困户、到贫困人。

  二要用好农业补贴。2017年国家农业补贴项目涉及52项,具体到每个补贴对象(人、田块、山地、机器)所获补贴,少则几百元,多则数万元。一般每个县都能从国家财政获得数以亿计的农业补贴。每项补贴是否能补出国家政策的引导效益,关键在于县级政府是否精准落实了国家补贴政策。要用好国家农业补贴,做到客观真实,绝不能搞集体造假或“雁过拔毛”;做到公开公正,绝对不能搞暗箱操作;要按规定程序办理,绝对不能搞会议决定或少数人闭门造“数”;要精准补贴对象和标准,绝不能变通标准或搞平均主义。

  三要用好金融政策。目前,地方政府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较多的产品有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和投融资公司等。农业保险要由水稻、生猪等产品向特色产业(柑橘、蔬菜和茶叶)拓展。近两年,各地政府加快推进小额扶贫贷款,这种贷款对象是贫困人口,由国家贴息,县级政府提供风险担保资金,贫困人口还可与“能人”合作,既分股金红利又领务工收入,脱贫致富效果好。“农建投”、“游建投”、“水建投”等投融资公司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