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地处齐鲁腹地,辖18个镇(街道办事处),908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总人口101万,耕地面积76000公顷。章丘是一座物产丰饶的城市,孕育了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稻、鲍家芹菜等历史悠久、享誉中外的名优农产品,哺育了勤劳智慧的章丘人民。近年来,章丘区先后承担实施了农业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示范县(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多个项目,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域性、差异化的自然资源,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章丘农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已有先民活动的足迹。南部三分之一的山区、丘陵,催生了地标名品——曹范核桃、赵八洞香椿和文祖花椒;中部三分之一的平原,孕育了地标名品——章丘大葱、龙山小米、明水香米、鲍家芹菜和明水白莲藕;北部三分之一的滩区、湿地,奔流不息的母亲河几千年的冲刷造就了几十万亩的黄河冲积平原和白云湖生态湿地,诞生了地标名品——白云湖甲鱼。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的扎实开展,为全市品牌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悠久的农耕历史
章丘,地处泰沂山脉西段北侧,东接淄博、西靠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位于海岱地区文化的中心。据考古学研究:史前文化时期(大致经过了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几个阶段),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就有章丘先民活动的遗迹。在小荆山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遗骸中,以家猪为最多,有十余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驯化家猪,并有牛、羊、马等。西河、小荆山遗址的发掘,表明在西河文化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章丘先民们为了生息繁衍,从大山的洞穴中或茂密的树林里走了出来,开始了最原始的农业耕作,以获得足够的食物。
丰富、独特的种质资源
章丘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农业区划多样,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大批独具地域特色和独特品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鲍家芹菜……其中尤以章丘大葱为最,它是唯一以“章丘”命名的地域名牌,以“高、大、脆、甜”而冠名中外,被誉为“世界葱王”。其主栽品种“大梧桐”“气煞风”是章丘人民世世代代提纯复壮、推旧出新的硕果,为章丘地域所独有;还有“一地开花满坡香,一家做饭四邻香”之誉的明水香稻,在1933年泰国曼谷首届世界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以其“浓郁的香气、优良的品质”被评为世界金奖,其代表品种“小红芒”同为章丘市明水一带古老的农家品种,是章丘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再有位列我国“四大名米”之首的龙山小米,春秋时期就有种植,据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当家品种“东路阴天旱”,穗呈锥形、刚毛紫色、叶型中宽、叶色浓绿,因在阴雨天时叶片呈现出其他作物干旱时叶片卷曲的性状,故名曰“东路阴天旱”,主要分布在以龙山村石人坡为中心的东西5公里,南北10公里的范围内,它是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适应该地区环境条件的特有品种……
得天独厚的泉水资源
泉水是大自然赐予章丘最宝贵的财富,百脉泉吐玉涌翠,珍珠翻滚;梅花泉跳跃若轮,绽放如花;墨泉奔腾而出,色如墨玉;眼明泉澄澈空灵,碧波无染……清澈甘甜的泉水出明水向北,一路清波碧流、蜿蜒而下汇成章丘人民的母亲河——绣江河,她以独特的风姿、宽广的胸怀,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着沿河的人民。在我国发源于山麓湖泊的众多河流中,像绣江这样出自泉群,妖娆张扬于闹市的河流,极为少见。你想,章丘有如此丰美的泉水,怎能不孕育出章丘大葱、明水香稻、明水白莲藕、鲍家芹菜等一批地标名品?
传承独特的栽培模式
任何优秀农产品的诞生固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种质资源息息相关,但是独特、固有的栽培模式对其特有品质也是天造之成、密不可分。章丘大葱以“葱高、白长”而驰名中外,这一特质的形成与章丘大葱固有栽培模式中的“培土”技艺密不可分,正是“培土”这一农耕技艺的代代传承,才造就了今天章丘大葱“世界葱王”之美誉,今年6月,《章丘大葱栽培系统》被农业部评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鲍家芹菜“实心无筋、鲜嫩甜脆”能卖出180.0元/公斤的高价,与其栽培模式中“窖藏”技艺密不可分,正是这些独特技艺的代代传承,才造就了今天章丘地理标志农产品独特的品质风味。
今天,在章丘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为保持章丘农产品固有的品质,百万勤劳的章丘人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热情,秉承百年的“工匠精神”,致力章丘名优农产品资源保护、品种改良和新技术应用等研究,将以章丘大葱为代表的地域名品打造成章丘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名片。#FormatImgID_0#
近年来,章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根植章丘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依托丰富、独特的农业资源,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作为保护特色产品、彰显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影响力、市场知名度和经济附加值的切入点,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和创新并举,创造性地申请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总数达9个,位列全国各县(市、区)前列。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