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优势产区之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目标,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建设,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玉米产业的转型升级。
吉林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近两年,吉林省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市场流通活力逐步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玉米播种面积减少。根据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吉林省继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连续两年累计调减籽粒玉米播种面积553.68万亩,今年调减221.10万亩,主要向大豆、水稻、杂粮杂豆、鲜食玉米、中药材、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等进行调整。
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市场定价机制形成。2016年,国家将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财政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保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农产品市场重新回归供需基本面,玉米市场定价机制逐步形成。
粮食市场流通活力增强,玉米加工产业有效激活。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后,玉米市场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粮食外销量增加,市场流通活力增强,加工企业开工率持续回升,最高时达98%以上,有效地激活了玉米加工产业。
生产者补贴政策,弥补了农户部分收益。玉米实行市场化改革后,种植户收益大幅下降。国家对玉米种植户实行了生产者补贴政策,有效地弥补了农民大幅减少的收益。全省各地生产者补贴因产因地而不同,据调查公主岭市刘房子镇的补贴约3000元/公顷,蛟河市漂河镇的补贴约2000元/公顷。
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地租回落明显。吉林省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比例约为52.8%,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去年由于玉米价格大幅下降,农民收益减少,今年租地费用明显回落,降幅达30%以上。如榆树市每公顷土地流转价格由6000-8000元降至3000-3500元,公主岭市每公顷土地流转价格由6000-10000元降至4000-7000元,蛟河市每公顷土地流转价格由3500-4000元降至800-2000元,梅河口市每公顷土地流转价格由3000-5000元降至0-1000元。
吉林省玉米生产与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来,农民在玉米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有对结构调整的困惑,也有对收益大幅下降的无奈,更有对市场风险不可控的担忧,只有坚持农业生产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及农民关心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才能加快玉米产业的转型升级。
农业结构调整,农民面临着困惑与迷茫。从宏观的层面看,国家科学引导非优势主产区调减玉米,以改善结构性、阶段性供需矛盾。但从微观的角度看,具体的调整落实到一家一户,农民确实存在“还要不要继续种玉米?不种玉米种什么?种了之后卖给谁?玉米怎样能多卖钱?”的困惑与迷茫。如果不种玉米,多年来按玉米生产投入的基础设施将搁置,尤其是大型的玉米收割机价格不菲,动辄几十万元,改种对农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改种新作物既要考虑成本投入,又要考虑市场销路;既要考虑生产规模,又要考虑种植效益。吉林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在保证玉米核心产能的前提下,帮助农民转方式、调结构、找销路、增产值,农业结构调整在探索中前行。
玉米价格与国际接轨,农民收益大幅下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价格基本与国际接轨,出现断崖式下跌。省内农民玉米出售价格最低为0.6-0.64元/市斤(标准水),集中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间。与临储收购政策实施阶段相比,价格跌幅近半。从省内部分县市2014、2015、2016三年间普通农户玉米种植亩均收益调研情况看,2015年比2014年下降176.6元/亩、2016年比2015年又下降195.5元/亩,两年累计下降372.1元/亩,累计降幅达79.8%。
投入相对减少,但不足以弥补收益下降的幅度。玉米价格大幅下降,农民收益跌幅较大,物质人工等直接投入相对减少,但减少的幅度不足以弥补收益下降的幅度。据省内部分县市农户抽样调查,2016年普通农户玉米种植种子费用为62.2元/亩、化肥费用为178.7元/亩、农药费用为21.6元/亩、机械费用为86.0元/亩、人工费用为496.9元/亩,物质人工等直接投入共计845.4元/亩,比上年下降20.8元/亩,而收益比上年下降近200元,收益下降的幅度远超成本减少的幅度。如何降成本、增收益既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吉林省玉米生产核心功能区建设的关键。
市场风险加大,农民对市场形势判断力较弱。玉米的种植生产和市场形势受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市场供需状况、经济政策变更等多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种植风险进一步加大。临储收购政策取消后,市场机制建立,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与市场价格息息相关,市场价格的波动性也增加了农民收益的不确定性。但大部分农民对市场形势的判断仍停留在“只了解当前市场价格”的层面上,对玉米市场的整体供需状况还不能准确把握,对未来市场的走势还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市场销售的开拓能力不足。农民只有加强对市场各方面信息的收集,主动对接市场,提高对市场形势的判断能力,才能提高销售时的议价能力,并不断拓展销售空间。
吉林省玉米生产核心功能区
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业供给侧改革给吉林省农民的玉米收益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主产县市大部分农户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种植经验和设施投入不愿轻易改变种植计划,玉米仍是首选品种。因此,吉林省在积极引导非优势产区主动调整结构的同时,应着重加强“黄金玉米带——玉米生产核心功能区”的建设,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培养农民市场意识,引导非优势产区主动调结构。在玉米收益不增反降的形势下,种植结构调整已成为农民必须要面对的事实。建议农民主动培养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玉米主产县市应主动向甜玉米、糯玉米、彩色玉米、高淀粉玉米等进行调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推广品种差异化和时间差异化种植,争取在关键时间节点上出售粮食,以产生最大的效益,鼓励订单农业发展。同时要引导非优势产区的种植结构调整,西部易旱区应向杂粮杂豆、马铃薯、瓜果蔬菜等特色产业进行调整,东部冷凉区应向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并可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建设乡村休闲旅游景点和田园体验观光示范区。值得注意的是,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有效防范玉米种植长效除草剂对改种品种的危害,采取增施有机肥、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降解残留、降低药害。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吉林省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面积的比例约为37.6%,这说明吉林省土地流转在不断加快的同时,规模经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先进种植方式与普通农户的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有很多优势,尤其是机械费用与人工费用的差异较大。据农户抽样调查,规模经营主体的亩均机械费用要比普通农户种植玉米多100元左右,但在人工费用上要节省350元左右,仅此两项相抵亩均节省250元左右的成本,公顷节省3700元左右。建议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转包出租和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参与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体系的构建。鼓励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功能,强化辐射带头作用。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深松深翻整地、免耕精量播种、高效精准施药、籽粒直脱收获烘干、秸秆粉碎还田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在全程机械化发展较好的地方设立生产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演示、推广应用,更好地发挥全程农业机械化在玉米节本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玉米先进实用技术。农业科技创新是节本增效的源泉,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为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建议推广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宽窄行栽培技术,既能解决秸秆焚烧的实际问题,又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对播种带上覆盖的玉米秸秆采取分离到休闲带的处理方式,从而使由于秸秆覆盖而引起的玉米苗生长缓慢问题迎刃而解,减少人工捆运秸秆、旋耕起垄施肥等方面作业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除草剂、化肥的施用量。此项技术在梨树县和榆树市等地都有试点,效果较好,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促进“粮食银行”发展,帮助农民准确把握售粮节点。近些年,“粮食银行”较受欢迎,在玉米市场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农户的角度看,“粮食银行”为农户提供粮食存储服务,“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折现,农户不仅可以减少霉变损失,而且可在约定时期内随时以满意的价格进行结算,既解决储粮难题,又规避市场风险。公主岭市某合作社负责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说如果把玉米存在“粮食银行”,可以减少分散保管引起的损耗约10%,每斤玉米如果把握好售粮时间又可以多卖2分钱,这样1公顷玉米就相当于多增加600元以上收入。从加工或贸易企业的角度看,开展“粮食银行”业务,不但能够保障企业连续经营所需的原料降低周转资金的占用,还可以通过加工和贸易获得增值。从国家的角度看,“粮食银行”能有效缓解国家库存压力和减少国家粮食收储开支。总之,“粮食银行”的发展能够促进粮食销售、存储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但“粮食银行”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着价格波动风险和融资风险,建议加强“粮食银行”运营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规范“粮食银行”运营机制。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