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三产融合”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所在,但三产之间如何融合,基础是什么,有何规律可循,重点要把握哪些环节?日前,笔者前往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走访,发现该区刚刚印发了“培育农业三次产业融合示范点实施方案”,其中许多思路和做法颇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以农业园区为融合平台
走进径山镇绿景堂生态园,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这个面积3800亩的园区,基本都是山林,满眼绿色,空气清新。园区分为现代农业体验区、欢乐农家接待区、生态休闲度假区等多个板块。
负责人江华民认为,种些蔬菜、养几只土鸡的“农家乐”,早已不能满足现代消费的需求。“我们园区距离城市不远。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市民一到周末就过来,这不是来景区旅游,而是来享受休闲。”目前,“绿景堂”这一农业园区投资已经过亿元。
“余杭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叠加的发展新模式。”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毛溪浩认为,余杭山水资源和农产品资源都十分丰富,而且三面环绕杭州,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农业园区的背后实际上是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三产融合”不可能在一家一户一亩三分地里进行,也不可能通过传统农户得以实现,而需要通过土地流转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进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带来资金与技术的同时,往往还有先进的经营模式,在管好用好的前提下,能够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余杭早在5年前就提出“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要建设100个10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实现生产方式、投资主体、销售方式的全方位改造。目前,余杭已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9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个。这些农业园区各具特色,有生产保障型、有生态休闲型、有特色产业型、有综合发展型。今天,它们大多成了“三产融合”的最佳平台。
据了解,余杭目前正在倾力打造大径山农业产业集聚区,计划3年内在集聚区内建设24个项目,总投资3.32亿元,形成产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三产融合”大格局。“森禾”等一大批具有旅游功能的农业项目已经布局其中。
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
依存和制约关系
“以前靠山吃山,村民靠砍苦竹为生。苦竹笋不能食用,因此根本不值钱。现在苦竹制作竹笛,一支专业笛可卖100多元,品质上乘的则能卖到千元以上。”中泰街道紫荆村村委会主任宋国平兴奋地说。
紫荆村780多户农户,近3000人。其特点是山林面积比例大,达到1.22万亩,其中竹林面积约8000亩,人均达3亩,而竹林中又以苦竹居多,达到6000余亩,素有“中国苦竹之乡”之称。在此基础上,中泰街道建起了“万亩苦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园区的核心区块、全国唯一的苦竹种质资源基因库就坐落于紫荆村,面积206亩。
苦竹产业如何进行融合发展?根据“实施方案”评分标准中“产业融合发展”里二级指标的设置,其中有产业规划、产品特色、特色体验、农旅开发、产业融合度5个方面。
对紫荆村而言,苦竹产业的特色以及所开发的竹笛产品特色自是毋庸置疑,尽管不能食用,但苦竹加工成竹笛,溢价空间十分可观,目前村里的竹笛加工企业有近300家。
而且,因为森林覆盖率达到91.7%,紫荆村的生态环境十分怡人,好山好水好空气,加上苦竹种质资源库的投资建设,紫荆村通过农旅开发,加强产品的特色体验完全有可能实现。
正是基于这一考量,余杭政府投资数千万,将紫荆村作为A级新农村打造。首先按照功能规划,将村子分为苦竹园区、竹文化体验区、石盂寺旅游区、公建中心、村工业区5个板块,并进行路网等一系列改造;随后在文化体验区内建设竹笛历史文化博物馆、竹笛销售展示一条街、竹笛演艺培训中心、竹乡特色农家乐等,延伸整个产业链,增强产品的体验感。
余杭区农业局党委委员、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副主任董志高认为:“‘三产融合’并非三次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农业的功能复合叠加,体现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平衡关系。”
“三产融合”引发裂变。去年,紫荆村竹笛产业总产值达3.4亿元,全村农民平均收入超过2.7万元。
紫荆村竹笛产业的发展,是余杭农业农村经济从生产走向加工、流通和休闲消费的一个缩影。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电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三产融合”注入了新血液,激发了新活力,形成了新动力。
余杭是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的“老巢”,随着源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大型农业电商园和线上交易平台陆续启动运行,“村邮乐购”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覆盖全区各村,2016年,余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了3.64亿元。仅紫荆村所开设的淘宝店就有60多家,去年网销额达2500万元。“农村电商的勃兴,不仅发挥了销售的作用,而且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城乡联通,构成从生产到加工、流通一体化的完整工业链,在促进农业的集群化、网络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董志高认为。
以完善农旅配套设施为突破口
最近,余杭街道康春侬园董事长杨邵忠特别高兴,经过3年努力,省里终于将他的园区项目列入“坡地村镇试点”,为他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建设用地难题。
8年前,为了证明“农业也能赚钱”,杨邵忠离开城市,拿着搞运输赚来的钱,回到老家流转了1180亩土地,搞起了农业。从最初单纯的生产种植经营,到如今集采摘、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真金白银已经投了6000万元,但没想到建设用地成了最大的障碍。杨邵忠觉得,因为没有建设用地,“自己常常像个小摊小贩,被城管追得到处躲。现在好了,终于看到了希望。”杨邵忠说,接下来,他要改变模式,从向农民租用土地到跟农民共同组建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我们不能光顾着自己闷声发大财,要让乡亲们一同致富,分享‘三产融合’的成果。”
杨邵忠所说的“坡地村镇试点”,是浙江省出台的一项政策。由于该项政策的实施,余杭今年有8个农业休闲观光类项目取得了建设用地。
“传统农业以生产为主,而以‘三产融合’为重要目标之一的现代农业,则大大拓宽和提升了农业功能,具有休闲、养生、亲子、体验等多重功能。”农业局局长丁少华认为,“三产融合”中有关经营的内容和方法思路由业主自己决定,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完善配套设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建设用地。
在“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到,作为一级指标,“农旅配套设施”和“产业融合发展”一样占到35分的高分值。其中是否具有接待中心、停车场、指示系统、产品销售中心、餐厅、会议室甚至公共厕所等,都明确列入了评分体系。
“农业园区变身示范点后,就不再是简单的种养,而是要将生产流程整个展示给游客,满足游客对生态、绿色、安全等心理层面的多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从理念到设施再到服务,做出全面的转型,而转型的前提是建设用地。”丁少华告诉笔者。
“紧箍咒”一解开,余杭“三产融合”如虎添翼。根据规划,到2019年,余杭将培育打造农业“三产融合”示范点20家以上,其中2017年培育打造示范点8家以上。这些示范点要统一品牌、统一符号系统,以崭新而又时尚的形象面向消费者。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