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三个平台 服务本土奶业——国际奶业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本刊讯 (记者 曾诗淇)11 月 19 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奶业协会主办,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承办的“国际奶业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大会暨国际奶业创新融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奶业主管部门领导、来自美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驻华机构官员,奶业主产省份奶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各省市奶业协会负责人、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实验站负责人,乳品企业、牧业企业和奶业供应链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及行业相关媒体600多人参加了本次奶业盛会。

  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孔亮、保定市副市长王锋,美国驻华大使馆农业处公使衔农业参赞金博龙先生(Bruce Zanin)、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新西兰农业参赞史皓文先生(Howard Staveley)分别致辞。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国际牧场联盟主任Torsten Hemme 博士分别就《中国奶业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世界奶业发展现状以及2018年预测》做报告。

  高鸿宾指出,相比九年前,我国奶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能有如此成绩,除了整个行业共同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帮助之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奶业始终坚持开放这个基本国策。在种植、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大型企业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充分借鉴学习和吸收了国际先进理念、设备和技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加强国际交流至关重要,要想提高水平,就需要学习,需要走出去看。

  “但这还远远不够,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高鸿宾强调,成立中心,旨在整合资源,构建“三个平台”,更好服务奶业发展。第一个平台,即“国际交流平台”,为企业和行业搭建的国际性交流平台,是大家共享、共有的平台,对中国奶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第二个平台,即“思想智库”,为政府和行业提供重要政策性的建议,破解怎么持续稳定的发展问题。第三个平台,即“诊断咨询窗口”,集合各领域的专家,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诊断和咨询。

  孙其信提到,中国已经成为奶业生产、消费、加工、贸易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不得不承认奶业科技创新、奶业竞争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今天中国农业大学发起成立的国际奶业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目的是围绕中国奶业实现强国的梦想。中心拥有以李胜利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技人员以及丰富的研究生、本科生资源,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希望中心能在学术、产业、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做出贡献。

  “我国奶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产业,乳制品进口平均关税不到10%,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也仅为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的1/4。2016年,全国进口乳制品达到217.7万吨,贸易逆差为63.3亿美元,占畜产品贸易逆差的35.6%,占整个农产品贸易逆差的16.4%,这个比重与奶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3%的比重是不相称的。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进口量达到22.13万吨,国外品牌奶粉占我国高端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的60%。” 李金祥表示,奶业国际化,并不是简单进口乳制品,也不是简单到国外投资建厂,奶业国际化充满机遇和挑战。掌握奶业科技前沿,洞悉奶业发展大势,借鉴国外奶业管理制度,真正运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壮大本土奶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才是中国奶业国际化的历史使命。

  孔亮在致辞中表示,奶业在中国是新兴产业,是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产业。盘点2017年中国奶业,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养殖方式加快转变,预计年底规模养殖比例超过55%,牛奶平均单产达到7吨。乳品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前三季度生鲜乳和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9.8%、99.5%,规模牧场乳蛋白、乳脂肪等指标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今天中心的成立对中国奶业行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将有助于加强和深化奶业国际交流合作,有助于提供更多奶业重要的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咨询,有助于推动我国奶业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高。今后我们将帮助把中心建设成为“奶业智库”,与中心紧密联系、大力协作;充分发挥中心“孵化器”的作用,培养技术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中心“望远镜”的作用,谋划中国奶业长远发展;充分发挥中心“显微镜”的作用,见微知著、及时准确反映一线生产和科技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心“传播器”的作用,研究集成推广关键实用技术,宣传乳品营养知识。

  随后,中心进行了揭牌仪式、合作伙伴签约、颁发荣誉证书和自由论坛等,伊利、蒙牛、圣牧、长春博瑞、山东大地农业、山东得益乳业、西藏城关区、利拉伐、杭州康德权、科湃腾十家企业成为首批战略合作企业。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