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化学农药减量 做法和成效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文/许燎原 字号:【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宁波市地处浙东沿海,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约405万亩,病虫害发生面积约1650万亩次,防治面积约2250万亩次,属农业有害生物频发、高发地区,每年因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使用的农药量较大,达7000吨左右(商品量)。农药使用品种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据调查,以前农户使用高毒农药,乱用、滥用农药现象普遍存在,加之施药器械落后,施药方法不科学,导致农药利用率低下(一般在5%以下),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宁波市针对本地农药使用现状和施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农药减量控害措施,并收到了明显成效。

  主要做法

  (一)积极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

  病虫害监测预警是防控工作的基础,加强病虫害测报,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和能力,有利于提高防控时效性,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促进农药减量。

  1.开展测报点建设。为提高测报工作规范性,提升测报数字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宁波市积极开展了市级测报点建设。至今已建设20个市级测报点,覆盖全市范围,涉及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市级测报点建设通过软件和硬件设施的升级,改善装备管理,提升了测报点的调查规范化运作水平,并对周边区域形成有效辐射。市级财政每年按1.5万元/点对市级测报点进行补助,为市级测报点建设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2.提高病虫防治信息发布时效性。宁波市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和防治信息,指导农户开展防治。每年发布病虫情报达100余期,短期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同时,创新信息发布渠道,在传统纸质情报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和电视媒体等发布病虫防控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据统计,全市每年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发送手机短信10000条次以上,电视预报年播报达20期左右。

  3.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测报工作。针对植保技术人员不足的现状,宁波市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一是借助部分统防统治区内专业合作社人员力量开展病虫测报工作,壮大了当地的测报人员队伍。二是按照“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思路,开展了病虫害第三方监测服务。比如近两年在鼠情监测上,各地委托浙江振中环境检测评估有限公司和宁波市宏鑫环境检测评估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对本地开展了鼠情监测服务,极大地分担了专业植保人员的工作压力。从结果来看,服务效果理想。

  (二)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

  宁波市的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始于2007年,近年来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并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至2016年实施达4.03万公顷,约占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统防区比非统防区普遍能减少防控1~2次,农药减量效果明显。

  1.积极主推统防统治的“企业模式”。经过前期试点和探索,至2011年宁波市统防统治基本形成了以“企业模式”带动,其他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格局,逐步步入轨道。农资连锁“企业型”的植保专业合作社是综合服务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最强的服务主体,相比较其他类型主体而言,农资连锁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做好统防统治,对于农资连锁企业本身在畅通农药供应渠道、销售服务迈向市场终端、农药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统计,至2016年全市开展示范服务的“企业型”服务主体达10个,服务面积占全市统防统治总面积的98%以上。“企业型”服务组织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宁波市统防统治工作的持续开展。

  2.加强规范化管理。为不断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质量,宁波市制定了统防统治工作实施办法,办法对统防统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规范实施打下了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农业主管部门与服务组织加强对实施面积和实施效果的现场监督检查,确保了实施工作的实效。2016年1月,宁波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协会正式成立,进一步加强了对统防统治行业管理指导,切实推动工作的顺利、健康发展。

  3.实施整建制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为有效解决散户问题,并进一步加大农药减量力度,2014年开始宁波市开展水稻病虫害整建制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工作。全市建立鄞州姜山、江北庄桥、宁海长街和慈溪横河4个试点乡镇,各试点地区均成立了组织,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2016年鄞州区作为整县加以推进,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同时,宁波市继续在融合推进区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性诱剂技术等绿色防控措施,促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高度融合,减少农药使用量。据统计,2015年全市融合面积已达2.41万公顷以上。

  4.示范推广飞机防治。近年来,飞防在宁波地区发展迅速,植保技术部门开展了飞机防治后期稻飞虱和纹枯病等相关的试验示范,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数据,以切实破解统防统治中的“统一打药”难题。目前宁波市拥有植保无人机32架,2016年作业面积达4000公顷,作业效果较好,与人工施药相比,工效提高10倍以上,得到了广大农户认可。通过飞防施药,严格控制了农药使用的品种和使用量,同时也提高了病虫防控的效率和水平。

  (三)持续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推广以性诱技术为主的非化学防治技术。近年来宁波市持续推进以性诱捕器诱杀、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和色板诱杀等“三诱”技术为核心的非化学防治技术措施。性诱防控技术是水稻病虫害防控农药减量技术的一种重要措施,近年来全市农业部门把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性诱技术作为全市农业十大主推技术积极加以推广,切实发挥其在粮食安全生产中的作用。据统计,2016年全市推广应用非化学防治面积6.0万公顷以上,其中水稻性诱技术2600公顷,示范点遍布9个县(市)、区。

  2.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为积极倡导农作病虫害防控新理念,减少化学用药的使用,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开展了农田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区采取措施主要有:一是性诱剂防治,包括集中诱集和迷向技术;二是优化作物布局,种植芝麻等显花植物,加强田埂及周边其他显花植物管理,营造适宜天敌繁衍的生境;三是做好肥料的平衡安全使用,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沼液。至2016年,宁波市已建设生态修复区10个,面积达300公顷以上,并对周边形成了有效辐射,面积达5.5万亩。

  3.不断提高农药防治技术水平。一是积极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抓好新型药剂的田间试验,明确安全性和防效;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示范应用,通过建立示范方带动周边农户。据统计,通过近年来大力示范推广,宁波市新型、高效农药使用率达85%以上,由于此类农药每亩使用剂量低(一般少于30g/亩),极大地推动了宁波市农药减量工作。二是大力开展农药精准施药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推广精准施药技术是实现“精准农业”的重要一步,应用精准施药技术可以起到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减少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作用,从而达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宁波市从2005年起大力开展“针对性喷雾”技术试验示范,同时积极推广新型喷雾器械,建立“精准施药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提高他们的施药水平。据统计,宁波市已建立“精准施药技术示范基地”43个,推广新型喷雾器5200台,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的施药水平提高和喷雾器械的更新换代。

  取得成效

  (一)农户施药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对绿色防控、农药减量等理念的宣传推广及加强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改变了过去农民使用高毒农药、滥用农药等错误习惯,目前绝大部分农民已经养成了对症用药、适时用药、适量用药和合理轮换使用农药的习惯,人们由过去被动防治改为主动预防,农民安全用药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农药减量作用明显,防控效果得到保证

  经过几年的农药减量控害措施的推广应用,宁波市农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控,农药减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实效。据统计,近年来病虫害防治效果一般在85%以上,病虫草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2014年、2015年农药使用量分别比2012年减少3%和6%。

  (三)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近几年的农药减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据调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区比非实施区每亩可减少用药1~2次,节省农药和人工成本45元左右;非化学防治实施区比非实施区每亩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2.5次,减少农药使用量70克以上,减少农药使用成本约50元,节本增效160元以上;生态修复区内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了较大改善,中性昆虫、天敌昆虫数量均高于农民自防田,其中寄生蜂数量约是农民自防田的4倍。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毒豇豆”、“毒韭菜”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植保工作肩负着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双重责任,通过实施农作物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明显降低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据统计,宁波市近年来地产种植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与前几年相比提高了将近3个百分点。

  问题与对策

  宁波市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如年度间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大,直接影响农药使用量;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农药减量技术措施推广不畅,“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绿色防控普遍重视非药剂措施而忽视药剂措施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全市农药减量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持续推动宁波市农药减量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队伍建设

  针对农技队伍特别是基层农技队伍薄弱的现状,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技人员的激励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奖励措施、职称评审中的政策倾斜,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在现有农技人员不足的前提下,要按照“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思路,借用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三是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服务农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受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年度间发生差异较大,导致年度间农药使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为完成农药减量工作任务,要进一步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通过病虫害的准确预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防治效果。在确保全面控制病虫大发生、大流行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减少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药剂措施和非药剂措施两手抓

  近年来,通过非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杀虫灯和色板等非药剂措施得到广泛应用,非化学防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忽视了药剂措施这个有效的绿色防控手段。笔者认为绿色防控中药剂措施的作用巨大,其贡献率至少不会小于非药剂措施,应继续加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广药剂措施,努力做到药剂措施和非药剂措施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作者单位:宁波市种植业管理总站)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