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在农业物联网应用及农产品全程溯源平台示范基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多年以来,食品安全一直是困扰政府和消费者的一个社会问题,而恰恰关乎我们健康的食品的供应源头又全部是农民生产的。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每个农户的农产品进行源头化检测和管理根本就不可能,于是在我们的广袤农村就出现了一种现象,有的农户生产出来危害消费者健康的产品,却由于人脉广泛头脑灵活而不愁销路且收益颇丰;有的农户按部就班生产出来的无公害产品,却会出现销售困难或者卖不上价钱的情况。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出现,让这个关乎整个社会的瓶颈问题,有了转变。浙江鸿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经过7年的调研和实践,研发出了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及农产品全程溯源平台。这个平台既让农户从田间地头就开始数据采集,在手机上就能监管自己的农场,又让消费者、监管部门、种植养殖户三方,都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实时的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不仅能够达到切实保护消费者和农户切身利益的目的,更让那些不良生产或者投机取巧者无机可乘,又使食品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自主研发农业物联网
现任浙江鸿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刘平,198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子技术专业,曾工作于北京长城科技产业(集团),参加过高压电机变流调速系统的研发及参与晶闸管变流技术国家标准的编制,之后工作于清华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独立完成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计算机中心机房的设计、施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在同方还参与了商务部2004年发起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追溯体系建设项目。
近年来,国家对食品追溯系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中心的不断完善,感受到这个机遇且抱着对九亿农民谋福利的远大决心,2010年,刘平回到杭州开始自主创业。
2013年1月,在浙江海外高级人才创新园,他一手创办成立了“浙江鸿穗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个集研发、生产、集成、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调研和体验,从公司到田间,从硬件到软件,从公司到参与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全部自主研发。到目前为止,公司第五代真正农业4.0技术的智能硬件,已经小批量生产;第四版本的“全国产品网络化全程溯源应用平台”也已上线运行。
该公司致力于打造“全国产品网格化全程溯源综合应用平台”、物联网产品与系统集成,全面应用于农、林、牧、渔、水各行业,为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提供精确的数据来源,是支撑产品质量、信誉的保障体系,公司如今已成为农业物联网应用的领军企业。
更加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该公司开发的“全国产品网格化全程溯源综合应用平台”,其平台数据于2016年7月嵌入国家“全国产品防伪溯源公共验证平台”,该平台2016年9月28日在北京上线。同时,该公司还参与编制“基于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的防伪溯源编码技术条件”的国家标准。
破解难题
据有关权威性论证表明,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表现为:1.化学性污染、环境污染,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过度使用;2.生物技术产品的安全性问题;3.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不当使用;4.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5.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
而影响农产品(食品)追溯体系的问题则主要表现为:1.经营规模与成本:生产者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很难对每一个节点实行完全监控,如果对产品记录逐一审核、备案,成本将会大幅提高;2.溯源信息成孤岛:各地区、行业、地方企业推出各类追溯平台,没有统一标准,信息没有互通互联,成为孤岛信息;3.标签信息过于简单:目前市场上的产品二维码标签比较多,大多是产品的营销标签。少部分溯源标签也不是全程溯源,其标签信息过于简单,标签的价值不高;4.信息采集较为繁琐:各地区已建可溯源农产品示范区,大部分基于临时性质的,用户操作与信息录入不便,数据采集和信息录入较复杂,导致溯源体系建设的推广受阻;5.溯源信息可信度:现在产品标签上的溯源信息大都采用手工录入,甚至于标签在市场上可以买卖,可信度极低,消费者对溯源标签信任度不大。
针对这些突出存在的问题,浙江鸿穗公司通过规范应用流程、信息互通互联、简便数据采集、品牌规模经营、进行全程溯源等予以破解。特别是在全程溯源方面,该公司充分发挥了行业协会、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及“支持协会积极参与建设第三方追溯平台”的精神,切实达到了维护农户和消费者权益的目的。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利国利民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不仅让消费者对产品有了一目了然的认知,使用健康的产品,也无形中提高了农户种植养殖的积极性,更让那些危害人们健康的不良商户和生产者无机可乘,同时还对各个方面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科学规划产品追溯管理体系、标准体系、认证制度:针对不同产品生产流通特性,制订相应的建设规范。采用数据化、图形化、可视化的追溯方式,实现不同环节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产品全过程通查通识。可纳入现有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良好作业操作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对产品等认证等。
另外,它还有利于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促进质量安全综合治理:建设数据防伪溯源体系、在线检验检测体系、信息流存分析体系与企业内部质量品控管理体系对接,打造严密的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控链条。防伪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可根据各监管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溯源信息共享的交换机制作用,创新质量安全和公共安全监管模式,实施产品全过程智能化“云监管”。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完善预测预警机制,严防重要产品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安全风险。充分挖掘追溯数据在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完善质量诚信自律机制。建立智能化的产品质量安全投诉、责任主体定位、销售范围及影响评估、问题产品召回及应急处置等机制,调动公众参与质量安全和公共安全治理的积极性。
在推进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对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电子表格化管理,在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程追溯监管为主要内容。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信息追溯码标识制度,建设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实施全程追溯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
它还有助于建设农产品(食品)创新管理模式: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平台对生产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把生产需要的农产品定义为源品,如该源品带有标签,就将标签的溯源信息绑定在加工产品的溯源链上,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动追溯链条向食品原料供应环节延伸,实行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促进消费转型升级。以溯源二维码为载体,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可用手机扫码,验证商品信息。平台做到售前溯源,售后追溯的功能,对不良企业的产品有质量信用记录,平台的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质量失信“黑名单”适时发布消费提示,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从而推动大型商超、医院和团体消费单位等主动采购可溯源产品,营造有利于可追溯产品消费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市场预测与精准营销。产品溯源大数据分析与成果应用,为经济调节和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带动品牌创建和商业模式创新。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菜市场等集中交易场所结合追溯体系建设,发展电子结算、智慧物流和电子商务,实现创新发展。
同时,它还创新了查询查验方式:建立完善政府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推进各类追溯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上下游信息互联互通。开通统一的公共服务窗口,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产品信息一站式查询验证服务。
防伪溯源前景广阔
据有关权威人士介绍,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对整个社会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社会的公信力
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权威的验证服务,提升产品信誉度。目前消费者所看到的二维码标签就是一个商品标签,信息简单不全,不能便捷核实防伪信息,导致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度一直无法提升。该公司二维码防伪溯源验证大众化、简单、方便,无须消费者承担任何费用,提升了防伪验证比率。溯源功能使消费者更放心,并且对产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对产品品牌的信任度,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2.为品牌企业提供有效的保护手段
打击假冒伪劣如何做到从根源上杜绝,单纯的验证产品厂家信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在防伪的同时必须溯源,能够监控产品的原料、生产、仓储、物流信息的数据链。
造假者就是钻了产品没有防伪溯源标签、没有溯源的防伪标签易复制、标签的后台数据链不足、查询复杂的空子,导致市场内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被仿冒品牌信誉受损导致产品销量下降,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良好的产品质量是树立企业品牌的根基。采用不可复制安全二维码做标签,防伪溯源功能为企业品牌起到护航作用,助企业品牌打下夯实基础。
3.辅助政府主管部门决策
在物联网农业应用平台和产品防伪溯源应用平台的数据支撑下,运用大数据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图形化、可视化的形式展现给监管部门对产品流通的动向一目了然。还可以根据各管理部门的要求定制所需要的分析数据,给监管部门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为产品交易防伪追溯提供有力支撑
防伪溯源平台通过与农户、投入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厂、物流公司、商超等的对接,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销售,全程质量安全溯源的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从种子入土,到种植收获,再到深加工,最终进入商超销售的全链条溯源,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我们做的就是让农户会使用的互联网,让农户用得起的互联网,让农户受益的互联网,如今我们做到了!”刘平动情地告诉记者。一切为“三农”着想,为人们的健康着想,为食品安全着想,我们坚信,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验证信息越来越大,防伪溯源的市场也一定会越来越大,未来刘平和他的鸿穗公司的溯源体系必然会越来越完善,也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他这条防伪溯源的道路定会越走越宽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