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览于9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展览是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一大亮点,旨在宣传中国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工作的主要成果与成效,展示各国遗产地传统农耕的智慧、魅力与奥秘,提升遗产地优质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此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览受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委托,由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组织举办,得到了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本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国内各遗产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9月21日下午,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来到推介会现场致辞。屈冬玉表示,希望本次GIAHS主题展览能够为大家创造一个很好的经验分享机会,搭建各国间深化合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推介会期间,包括阿尔及利亚的椰枣,伊朗坎儿井灌溉系统的农产品,意大利的葡萄酒、橄榄油,西班牙古盐场生产的盐制品,福州茉莉花茶、敖汉小米、宣化牛奶葡萄,绍兴古香榧、从江香猪、兴化龙香芋、普洱古茶、哈尼红米和万年贡米等一批来自遗产地的特色农产品走进人们的视野,深受参展观众好评。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的项目。目前,全球共有38项农业文化遗产被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有11项入选,位居全球之首。这项工作极大带动了遗产地的产品增值、休闲农业发展和理念的转变,成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发展绿色农业一个重要抓手;在国际上则成为中国软实力和农业外交的靓丽名片。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众多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这些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用中国舞台支持了国际粮农理念传播和小农产品展示,借国际声音宣传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应对气候变化主张。展区内容包括:图文与视频展、产品与模型展、传统文化展、新媒体宣传、现场推介活动。通过侗族大歌、江南小调、鱼灯舞、剪纸、书法、葫芦雕刻等民俗表演的方式,呈现了农业遗产地的传统农耕文化、优质农产品以及“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产品展销区,来自国内外32个遗产地逾50家企业或合作社近150多种产品进行了现场推介。
目前,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佳县古枣园。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最早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浙江丽水青田县稻田养鱼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最早是由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鱼共生系统。古青田县志中记载:“田鱼,有红、黑、驳数色,土人在稻田及圩池中养之”。田鱼,是淡水鱼中的一种,由鲤科鱼类深化而来,有红、黑、花、白、青、粉等颜色,由于自古在稻田中养殖,故俗称“田鱼”。田鱼虽然出自稻田而无泥腥味,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它最大的特点是鳞片柔软可食,并且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在浙江很多地方都在传承发展田鱼文化。在春节、元宵节等农村重要节日,开展鱼灯表演活动,不仅丰富农村娱乐生活,活跃节日气氛,也弘扬传统农耕文化。龙现、仁庄等稻田养鱼主产区,至今仍然保持着田鱼(鱼种)做嫁妆等民间习俗。经常举行田鱼乡野烹饪大赛,以田鱼为主题的青田石雕作品也很多,促进了田鱼文化发展。
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于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在县城东北大源镇四面高山环拱的仙人洞内发现了一万年前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这一发现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证据,万年县也因此被考古界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在水稻生产早期,万年人就发明了放红绿萍选田、打桩排泉、扎草人拒鸟、油茶籽壳磨粉防虫等原始的水稻栽培管理方法,其中扎草人拒鸟这一传统做法今天仍可在一些山区找到它的踪影。如今,万年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敬老有福,敬土有谷”“开秧门”“祭谷王”等农耕信仰,这些信仰在维系农耕社会秩序,净化人们心灵,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万年的农民往往借物候预告农事,如当地流传有“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而在长期辛苦的水稻耕作实践中,还形成了不少歌谣和一些农事号子,都充分体现着浓郁的万年地方特色稻作文化。万年仙人洞发现的古栽培稻、东乡野生稻和荷桥贡米及万年现代水稻生产一起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稻作文化系统这一完整的演化链,对于保护农业物种资源、研究稻作文化历史、服务现代水稻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