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总数达4363家,从业人员83.8万人,主营业务收入9881.85亿元,同比增长9.86%。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值为3.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测算,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值每增加0.1个点,可带动230万人就业,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93元。从数据来看足以说明福建有效促进了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民就业增收。
依托传统产业和各地资源优势,福建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生产力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形成了果蔬、茶叶、食用菌、林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花卉苗木七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目前,福建拥有13个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12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已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92个, 入驻企业3703家,从业人员60.72万人。
品牌+龙头企业
引领产业发展
在福建连城,当地通过发展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城红心地瓜干”加工业,带动连城13万农民搞加工,年产值近30亿元,销量占全国70%以上,从业农民平均增加年收入15000多元。品牌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有效引领了产业发展壮大。
福建官方数据显示,当前,福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6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加工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8个、省著名商标433个,省名牌产品469个,拥有地理标志商标253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488个,产品1866个;绿色食品企业377家,产品730个;有机食品企业32家,产品124个。
为推进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福建多措并举,借助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11·18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搭建科企、企企对接平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推动加工研发体系建设,目前全省有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科研单位上百家,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通过闽台合作引进台湾先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和技术项目,像食品流态单体速冻、低温真空脱水等加工技术在闽台商企业中广泛应用,并逐步向全省推广。截至今年第一季度,福建已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608个,合同利用台资37.5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成果尤为突出,已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新亮点和示范样板,成为福建现代农业的窗口。
联通上下
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关联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由一产向二、三产发展、加工企业由二产往一产、三产前后延伸、加工环节由不同层次加工企业上下衔接完成、“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
福建“农时通”食材物流园位于闽侯县南通镇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园区占地5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该园区设有100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中心,设有三个加工厂,分别为净菜加工、熟食加工、速冻食品加工,配套有1000平方米的企业技术中心,1万吨的冷链仓库,8000平方米的仓储配送中心及城市物流配送车队,3000平方米的产品展示中心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形成农产品综合加工及农产品流通一体化经营。“农时通”以农产品溯源管理为基础(坚持所有食材实施源头追溯,原料追溯到生产者,加工品追溯到加工企业);以批量订制化为经营手段(按军队、高校等大型食堂及连锁餐饮企业需求安排订单生产);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货物智能交接,客户信息精确链接,使农产品订单预售成为可能)打造农产品智慧流通平台。以此链接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加工企业,形成安全食材供应链,实现社会化农产品批量订制的流通业态,做到农产品供应端组织化、流程标准化、产品标件化、物流配送专业化。
从田间到厨房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是农时通的王牌。据介绍,该公司综合应用溯源终端、二维码、视频监控、RFID、GPS、GPRS、GIS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食材原产地的生长环境、种植过程、采收环节、加工及物流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和管理。在网络和移动终端上为消费者提供全程可追溯查询服务,让消费者享有知情权。
福建“农时通”食材物流园是福建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福建,龙头企业通过建基地、发展深加工、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让农民分享从种养、加工到流通各环节的收益。
精深加工崭露头角
福建省农产品种类繁多,可提取萃取功能物质的加工原料也很多,如甘薯、马铃薯、木薯在福建省常年种植面积约达400万亩,平和琯溪蜜柚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闽西北莲子种植面积10万多亩,古田食用菌年产50多万吨,可利用这些农产品生产变性淀粉、果胶、精油、黄酮、生物碱、生物蛋白、多糖等非食品加工产品,再通过深加工生产保健品、化妆品、中成药等产品,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福建省农产品功能性物质提取、加工开始起步发展,如安发(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锦溪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文鑫莲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这类企业的发展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质的飞跃,实现农产品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值。如安发国际采用灵芝、银耳、猴头菇等食用菌和中药材,提取多糖、腺苷、三萜等有效成分,开发生产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和功能饮料等产品,实现增值达30-100倍以上;福建文鑫莲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建莲梗、蓬、壳生产黄酮、生物碱、生物蛋白,黄酮售价数百元每斤;连城健尔聪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地瓜及其副产物生产变性淀粉、酒精、醋酸等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新常态下的新思路
加快农产品初加工发展。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实施区域、品种和资金规模,加大蔬菜、水果、食用菌、粮食、畜禽和水产等农产品冷藏、烘干设备的建设力度,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建设设施,引导项目集中连片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加强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改造升级农产品冷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和运销等设施装备,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物流配送和电商拓展。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深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精深加工研发,筛选和推广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成熟适用技术、工艺和环保节能型技术装备,同时借助6·18平台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基地,解决制约精深加工的技术瓶颈问题。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装备改造升级,给予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资金补助。鼓励发展食用菌、莲子和中草药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功能性物质的提取,并用于加工生产保健品、化妆品、中成药等产品。
提高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围绕残次果、果皮、果渣、茶梗、茶渣和动物血骨、内脏等副产物及废弃物,研发、推广一批综合利用技术,引导企业和产业园区“吃干榨尽”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和农林剩余物,致力于实现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高值利用、梯次利用,对终极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按照节能、减排、清洁、安全、可持续要求,培育一批综合利用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县、试点园区、试点企业。重点发展柑橘类残次果、皮、渣生产果胶、精油、有机肥料,畜禽血骨、内脏生产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内脏休闲食品,薯类藤、皮、边角料生产酒精、醋酸、宠物食品,茶梗、茶渣生产茶多酚、咖啡碱、速溶茶等,提升副产物综合利用价值。
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融标准化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和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于一体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探索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种产业融合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农村产业融合的好经验。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企业和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支持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应,引导撬动金融资本投向农产品加工业。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抵押物不足、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重点支持带动或辐射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在技术研发、设备升级、信息技术应用、教育培训、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上市融资,加快自身发展。
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鼓励成立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定、开展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以“合作、共享、服务”为宗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以联盟的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引导全省开展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建设,探索联盟发展壮大的方式和途径,充分发挥产业联盟在科技服务、信息传递、资金融通、品牌共建的作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