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我国苹果价格总体上经历了2005—2010年剧烈波动阶段、2011—2014年稳步上涨阶段、2015—2016年价格突降阶段三个不同特征的价格变化阶段。
2005—2010年剧烈波动阶段:2005年苹果市价提升20%〜30%,达到1996年来苹果价格最高水平。由于当时种植生产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苹果质量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增加,但由于天气因素,供给不足,极大拉升市价。2009年以来,苹果收购价格连年上涨,市价长期处于高位,“苹什么”成为当时苹果价格波动的标语。2010年开春时气温较低,待苹果开花时又遇上冷空气,北方大部气温下降,致使刚开的苹果花大部脱落,比往年总体减产40%左右。加上2010年的物价较高,农产品价格大幅走高,所以2010年的价格比往年要高出近30%。
2011—2014年稳步上涨阶段:2011年,由于前一年度近28%走高的价格,多数果农降低了当年苹果市价的期望值,而气候条件适宜使得我国主产区苹果品质普遍提高,当年苹果优质量少、上市时间较晚,卖方市场下苹果总体价格持续上涨。2014年山东和陕西分别遭受的严重涝灾及霜冻灾害,导致这两大产区出现减产迹象,从而抬高了市场的预期价格。
2015—2016年价格突降阶段:受2010年以来价格持续增长刺激,果农普遍有看涨心理,导致2015年度苹果大幅增产;产量增加,再加上大量库存,出现供给过剩,价格大幅下跌。一方面,2016年春节后虽价格下降有所缓和,但苹果的销售却止步不前,苹果市场始终滞销甚至赔本。另一方面,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苹果的替代品如樱桃、草莓、菠萝等消费需求提高,大大挤压苹果销售空间,这一阶段全国大宗水果销售普遍不高。
苹果价格变化具有规律性
一是有规律的季节性波动。与大宗农产品相似的是,每年10-11月苹果丰收期供给量大大增加,此时苹果价格出现低点,之后在春节前后出现小幅度的回升,次年的3月有小幅度震荡,4月份后随供应量减少价格逐渐提升,6-7月达到季节性波动的最高点。
二是苹果价格波动呈现周期性特征。“年年岁岁果相似,岁岁年年价不同。”虽伴随正常季节性波动,但受供需量变化及市场预期变化,乃至异常天气等突发因素,苹果价格波动的幅度和周期波动的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三是鲜食消费量和苹果价格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替代品水果价格和苹果价格呈负相关关系。人口增加和消费者的主要食物构成中,水果比例的增加可能是苹果需求量增加的主因,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而我国消费者的水果消费偏好从大宗水果转向多元化消费则是苹果价格的利空因素。
苹果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
供求变化。供求变化是影响苹果价格变化的根本因素。供给端由当年鲜果产量和冷库存量组成。一般来说,供给量和价格呈负相关关系。需求端受人均收入、消费者数量和消费偏好构成。首先,人口数量增加带来潜在消费者数量提升,苹果消费需求增加。随着人均收入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提升,苹果及其深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提高,促使价格提升;但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苹果在消费偏好构成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变成了普通必需品,之后苹果消费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或小幅增长。
此外,由于苹果生产周期长,加上库存量,总供给不太可能在1-2年内急剧增加或减少,也就是说,需求量变动后供给端存在滞后性。供给弹性较小,在价格变化上体现出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幅变动,但一定时间段内有惯性波动。
天气因素。商品期货市场有句话叫作“工业品看需求,农产品看供给”,而天气作为影响供应的主要因素,历来是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一大参照指标。很大程度上不可控的天气因素对苹果的产量影响很大。苹果的生产主要受温度和光照两个主要因素影响。若当年温度适宜,光照充足,产量增加的同时,苹果品质也能得到提升。若天气条件恶劣,遇上自然灾害如霜冻、干旱等情况,苹果产量直线下降,虽因供给不足市价提升,但往往提升的价格无法弥补减产为果农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会打击果农来年的种植生产积极性。
成本因素。苹果的主要成本来源包括种植成本和冷藏存储费用。其中种植成本又包括人工成本、化肥农药、果袋和机械折旧等。而这些成本近年来呈直线上升趋势。成本上升,售价反而一直下跌,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丰产却不丰收”的状况,极大打击苹果生产积极性,促使未来供给逐渐下滑,直至价格再次上涨。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对苹果价格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整体状况下的国家政策,当经济发展形势较好情况下,宏观政策较宽松,苹果市场的生产积极性相对较高,苹果价格随通胀有一定增长;若经济低迷,宏观政策收紧,苹果价格也相应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农业政策变化,如针对果农的补贴和减免等政策,一般有利的农业政策出台会刺激果农生产苹果积极性,加大投产力度,从而提升供给量,虽价格会下跌,但因为存在补贴和减免,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果农利益。
除此之外,苹果及深加工产品的进出口量变动、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新技术的出现、以线上速递为代表的供给模式的转变等也是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本刊记者刘月姣编辑整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