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也能吃出花样来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艺娇 字号:【

  加工技术以及装备的研发应用,改变了以往企业只能依赖于国外进口设备生产“洋零食”的产业格局。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已经有了30多条生产线,2016年实现了45亿元产值。然而,这个数字对于人口总数13亿,马铃薯年产量9700万吨的中国来说,仍然显得非常“小众”。

  去年,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主食消费要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效益,同时不断推广马铃薯主食的消费意识,才能真正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研究员张泓表示。

  增品种:

  马铃薯主食不只有馒头和面条

  今年八月,陕西定边县举办了2017年全国马铃薯产业联盟年会。在活动现场,琳琅满目的小吃、糕点、菜肴不仅征服了嘉宾舌尖上的味蕾,更是突破了很多人对马铃薯的传统认知。以往,提到马铃薯主食产品,人们必会想到馒头、面条等北方餐桌上的“常客”。殊不知这些仅仅是整个马铃薯主食产品“家族”的一员而已。

  “有的人认为,我们搞马铃薯主食加工就是做馒头和面条,其实不是这样的。”张泓告诉记者,马铃薯主食加工共有四大类产品,其一是大众消费类,包括馒头、面条、米粉、复配米四种食品,对应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北方人爱吃面食,米粉和复配米主要供给南方。其二是地方特色主食。中国地域差异很大,不仅仅是“南米北面”的区别。西北和华北地区很早就有将马铃薯做成主食吃的传统,当地老百姓把马铃薯打成浆捣成泥,蒸煮烤炸各显神通,做成捣糕、馓子、馕等等特色美食;而在西南地区,传统的糍粑、年糕、米线等地方小吃,一部分已经逐渐告别家庭手工作坊,走上了马铃薯加工的工业化生产线。其三是功能性食品。马铃薯是蔬菜和粮食的中间食品,既包含了蔬菜中的营养物质,又兼具了粮食的饱腹感,富含抗性纤维以及膳食纤维,但是热量却比粮食低很多。因而将马铃薯和其他杂粮、豆类复配在一起,就做成了适合肥胖症和糖尿病人的低热量、不含糖的功能性食品。其四是薯条、薯片等休闲食品。

  马铃薯加工的四类产品,目前已经有了300多种食品走进了消费者的生活,新产品层出不穷,不仅覆盖了全国各地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群,还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马铃薯做主食虽好,一天三顿长期吃也会吃腻,因而要多品种发展。目前,我们的粮食供给相对充足,马铃薯主食化更不能走到单一化的老路上去。品种越多样化,对人的营养健康越有好处。”张泓说。

  降成本:

  初加工产品形态两次革新

  马铃薯主食好处虽多,但其高昂的加工成本给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抬高了产品普及推广的门槛。降成本成为整个马铃薯加工产业必须攻克的一道难题。

  张泓告诉笔者,不同于其他粮食经过简单烘干就可以大量储存,马铃薯鲜薯的含水量高达70%,又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赖氨酸等营养物质,在加工过程中黏度大、易变色、难成型。2015年,马铃薯加工在国内刚刚起步,制作成终端食品必须要先磨成全粉,1〜1.2万元/吨的加工成本是面粉的三倍。“那时我们缺乏设备和技术,只能用国外现成加工好的全粉做一些薯条薯片等,这在当时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马铃薯主食必须要用全粉。”张泓介绍,马铃薯全粉价格高,在国外通常用作复合薯片等产品的原料,并不适合用来加工中国的主食产品。因而,突破马铃薯全粉的限制,开发其他的初加工产品形态作为主食加工的原料,才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除第一代全粉原料外,有哪些初加工产品适合制作中国人自己的主食呢?据张泓介绍,马铃薯初加工原料历经两代科研成果。第二代生粉原料是直接将鲜薯在低温真空解压的环境下烘干,磨成生粉,价格在6000〜8000元/吨,不仅成本比熟粉降低三分之一,而且黏度小,做成面食不易糊化。今年将有一条生粉生产线在宁夏落地。

  生粉相比全粉成本虽有降低,但对于企业来说仍不便宜。张泓团队继续开发了第三代产品,包括薯泥、薯浆、鲜薯直接加工三种方式:薯泥制作流程更加简单,先蒸熟再去皮,避免了马铃薯蒸煮过程的变色问题。目前已经研发出相应的装备和生产线,成本在2800元/吨;薯浆是用鲜薯去皮后打成浆,通过一个密闭的管道隔绝氧气,输送到生产区,成本相比薯泥更低;鲜薯直接加工是将马铃薯切成小丁,和大米挤压在一起后直接制成米粉。

  据张泓介绍,除了成本大大降低外,第三代初加工原料可以将马铃薯所含水分全部利用,原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目前,甘肃巨鹏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已经将新技术投入生产,一年消耗鲜薯8万吨,其马铃薯加工产品全部由薯泥薯浆作为原料。“目前已经开发的300多种马铃薯产品都可以用薯泥薯浆来做。如果暂时用不了,还可以把它们做成面团冻起来,通过运输供给非马铃薯的产区进行加工。薯泥薯浆的应用是我们做马铃薯初加工最大的突破之一,也是目前最经济、最有前景的初加工产品。”

  本土化:

  适应国人消费习惯是推广的关键

  随着马铃薯加工工艺与技术不断突破升级,张泓团队赢得赞誉的同时,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马铃薯加工发展至今,为什么在大型商超里鲜有马铃薯产品的身影呢?马铃薯主食是否仍然止步在专家学者的实验室里呢?面对这些问题,张泓告诉记者,小麦挂面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每年产量500万吨。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是消费者在漫长时间中形成的饮食习惯决定的。要建立马铃薯主食的消费概念,真正让大家接受,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据张泓介绍,2017年是马铃薯主食推广十分重要的一年。从政府到科研院所再到加工企业,整个社会正在形成合力,逐步地扩大马铃薯主食的产能和范围。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就曾在去年举办了马铃薯主食进小学、进社区的宣传活动,将马铃薯产品和相关烹饪知识、菜谱等介绍给小学生和家庭主妇。“一个人饮食的习惯是小时候形成的,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就是从学生做起。而家庭主妇决定了家里人一天的食谱,所以宣传侧重点也要放在她们身上。”张泓说。

  除了科研单位,加工企业在马铃薯的推广与普及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此,张泓给企业提出三个建议:首先,马铃薯添加比例没有必要做到100%。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添加比例越高,价值越高。从技术角度讲,添加比例高造成加工难度上升,成本也会随之上升。因而20%〜50%是最佳比例;其次,企业要结合所在地域的消费习惯、地域特征来指导生产。喜欢吃馕就做馕,喜欢吃米线就做米线。生产线要专业化,品种和做法则要实现本土化;第三,不需要所有主食产品都向终端靠近。企业可以选择加工一部分薯浆、薯泥等中间产品。另外,也可以发展马铃薯净菜加工,通过简单地去皮、简单漂烫、切块供给城市大型配餐公司、连锁餐饮、单位食堂等。在解决很多家庭、食堂净菜供给的同时,还能减少城市的垃圾产出。

责任编辑:张璟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