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零容忍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 字号:【

  编者按:8月17日,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质量兴农,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有关情况,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副局长金发忠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本刊摘编如下,以期能够增进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的了解,提升消费信心。

  追溯平台:

  实现全国一盘棋运行

  追溯体系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已经在一些标准化的农垦产区包括规模化的农垦产品、生猪检疫标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各地农业部门也对品牌农产品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了追溯试点。今年6月30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广德福表示:“总体来看,追溯管理对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尤其是增加公众知情权和增强公众消费信心方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广德福表示,农业部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不断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形成全国一盘棋的传输、调度和数据处理中心。二是加快构建追溯制度机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统一各追溯参与方的行为。三是开展追溯试点,优先将生猪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以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通过试点,以点带面,普及农产品追溯管理,让生产行为可追溯,让消费选择可识别。

  正确认识农兽药:

  有残留≠不安全

  农兽药残留标准是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科学基础,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依法监管的重要依据。广德福表示,对农兽药残留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

  他表示,农作物和动物只要使用农药兽药治病治虫,就可能形成残留,但有残留并不意味着不安全,关键要看残留的量值是否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我国的农兽药残留限量值都是经过科学实验和风险评估得出的,并且设定了100倍的安全阈值,只要在标准限量范围内,就是安全的。我国农兽药残留标准的制定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规范,而且与国际食品法典是一致的。例如在制定残留标准时,是以最大可能的安全风险作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物种间的差异以及孕妇和儿童的安全,计算残留时增加了100倍的安全系数。也就是说,标准限量值通常为风险评估安全值的1%,是非常严格的。

  目前,我国共制定了6000多项农兽药残留标准,基本覆盖我国常用农药兽药品种和主要食品农产品种类。为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农业部已制定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5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及其配套检测方法标准达到1万项以上。广德福表示,下一步将突出一个“快”字,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制修订进度,初步打算每年新制定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项,争取早日实现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

  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守住田间地头

  最近几年,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在居民关注中一直靠前。农产品作为食品的源头,如何保障安全呢?广德福表示,我国农产品总体是安全的、有保障的。之所以这样说,主要看三条:一看是不是符合标准。这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也是各国通行的做法。目前我们的质量标准正在与国际对接,上市销售的农产品96%以上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已经连续5年监测合格率在96%以上,今年第一季度达到97.6%。也就是说,不管是农民自己吃的还是销往市场的菜,只要符合标准就是安全的。二看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与本世纪初相比,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当时例行监测合格率是60%左右,现在的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我们用短短十几年时间,使监测合格率上升了30多个百分点。三看能否及时发现和查处问题。近年来,农业部加大了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连续开展专项整治,查处了一大批案件,“三聚氰胺”多年监测合格,“瘦肉精”基本被打掉地下生产经营链条,高毒农药和禁用兽药得到较好控制。

  当前,从根本上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德福表示,这就需要守住田间地头,积极加大农民科学用药知识指导培训力度,推行绿色防控、健康养殖等生产技术,把好食品安全第一道关口。同时,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推动规模化以上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生产记录、休药期制度,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可控制、流通过程可追溯,为社会不断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同时,农业部也将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紧盯禁限用农药、非法添加等可能存在的问题,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严厉打击,绝不姑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提高农民对谣言的抵抗力:

  将科普宣传常态化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层出不穷,不仅对产业造成了极大损失,而且使消费者消费信心下降,造成消费者恐慌。今年6月30日,农业部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业部主题日活动上,公布了网络十大谣言。广德福表示,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曝光谣言,主要目的是要以正视听,让正本清源的声音广泛传播,让不实谣言销声匿迹。我们想要把它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制度化的安排。

  广德福表示,今后,将充分运用专家的力量,广辟宣传渠道,积极开展风险交流和科普宣传。一是建立稳定有效的风险交流机制,畅通政府、专家、企业、媒体和公众之间的风险交流渠道,构建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风险交流,及时准确地对外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权威信息,澄清不实传闻,加大虚假信息惩戒。三是加强科普宣传,采取印发知识手册、宣传挂图、技术资料等方式,不断提升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农药残留等热点问题,积极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手段开展科普解读。同时,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宣传活动,提高科学认知,引导放心消费。

  “中国老百姓对食品安全、对政府要有信心,然后他们才能放心,才能提高幸福指数。而这些的前提是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一定体现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发现问题,果断处理,为老百姓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广德福强调。

  执法监管:

  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6月30日,我国首次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业部主题日活动上集中公布了9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典型案例,针对这些案件的共同点,广德福概述了三点:第一,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较大。案件的违法违规事实都是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屠宰环节发生的,涉及禁限用农药、兽药非法使用、非法添加其他物质、私屠滥宰、注水肉等问题,属于典型的直接危害人身健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二,打击力度较大。这些案件的涉案人都被依法定罪、判刑或予以行政处罚,打击比较彻底。第三,这些案件的查处都是在农业部门和公检法部门通力合作下,联合侦办和执法的,是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衔接的成功典范。

  为什么要选择在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公布这些案例呢?广德福表示,选择在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公布这些典型案例,目的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我们坚决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行为、重典治乱的决心和成果。同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牢固树立问题导向,鼓励大家在工作中敢于较真碰硬,直面问题、主动作为、主动出击、快速解决。

  针对下一步工作,广德福认为,农业部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继续开展好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三鱼两药”和屠宰环节专项治理,同时,把专项整治和日常执法监管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加大行刑衔接力度,力争5年内基本解决面上的突出问题。

  2.4%不合格农产品问题

  出在哪?

  今年上半年,农业部发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7.6%,同比增加0.4%。虽然是个好成绩,但97.6%距离100%还有2.4%的空间,那么,这2.4%农产品的问题主要出在哪呢?广德福表示:“我们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态度一定是零容忍,但要做到零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市场很大,整个消费群体庞大,品种也较多,即使有1%不合格,绝对值也是很大的。”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表示,我国农产品总体是安全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当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非法添加禁用物质、农兽药残留超标和产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一些地区、一些品种上还比较突出,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问题虽是局部发生、总体可控,但在我国很小的比例就是很大的绝对数,搞不好就可能酿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就原因上来说,这里面既有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的原因,又有违法成本低、处罚不到位的问题,也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力量弱、个别地方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具体来讲,不合格农产品存在的客观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极个别违禁药物的使用,无论量的大小,都属于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国家限量标准允许使用的,但在防控过程中,量值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不规范,出现超标。针对这两种情况,我国采取以下两方面监管措施:对于违禁药物不合格产品,不管是在产地还是进入市场,都要严查严打,对所有产品查封,做无害化处理。对于允许使用不规范使用的农产品,如果在田间地头还未上市,由相关部门在产地抽检,并延长其收获期和上市期,确保达到合格标准后上市,既满足了消费者安全需求,也保护了产业和农民的利益。对于进入超市或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要进行抽检,发现超标,严肃查处,进行无害化处理。金发忠说:“发现不合格农产品,要将其消灭在生产中,消除在上市前,消亡在消灭前,确保消费者吃得安全,让农民生产得规范、有效益。”

  金发忠表示,下一步,农业部门将用最大的决心,哪怕有1%甚至0.01%的不合格率,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和监管措施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农业部门也将和食药、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全方位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吃得安全、放心。

  (本刊记者崔建玲整理)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