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 ——“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举办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本刊记者 王 欢 字号:【

  8月7日,恰逢立秋,在这个暑去凉来、预示收获的日子,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开馆,此次专题展将持续到8月26日。去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起了热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此次专题展的精心布置,正是主办方协同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代表性社区,履行申遗承诺,做好二十四节气文化弘扬和传承工作的具体体现。

  一场精心组织的农耕文化盛宴

  专题展首日,主办方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馆长王秀忠的主持下举办了热烈的开馆活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与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向观众展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二十四节气“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证书。中国集邮总公司发布了“二十四节气专题展”纪念封;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赵学敏向中国农业博物馆捐赠了三幅节气相关书法作品;中国农业博物馆向相关社区代表捐赠了节气文化相关图书。

  王秀忠表示,举办专题展,旨在通过图片、音像、实物、展演、互动等多种形式,系统、全面、立体、形象地展示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演变、具体内涵。通过相关知识的科普展示、社区“非遗”展演及活动,展现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带给中华民族的无穷生命力和创造力;增强公众对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广大群众更加关注本土丰富多彩的农业民俗文化,认识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更好地践行申遗时的承诺,持续保护和传承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开馆活动结束后,人们纷纷涌进主展馆内参观。主展馆的展览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天行有常——二十四节气的发现”,介绍了原始祖先对节令的探索、二十四节气的诞生、二十四节气的测定以及节气与传统历法的关系。第二部分“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构成”,通过“春·应季而生”“夏·应时而长”“秋·应时而获”“冬·应时而藏”四个板块展出了二十四节气,逐一揭示了每一个节气的内涵、三候、农事、农谚、习俗和养生等内容。第三部分“千秋之业——二十四节气传承和保护”从8个方面号召传承和保护工作。整个展览展出图片930余幅,各种节气文化展品250多件,以图片、视频、模型等多种形式向公众献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展馆内还举行了“石阡说春”“立夏称人”“茶技茶艺”等展演和互动活动。

  多形式共同奏响农耕文化乐章

  除了主展馆丰富多彩的展示,主办方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共同奏响农耕文化乐章。8月7日-13日,“墨韵诗魂——赵学敏、林帝浣、袁小楼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吸引了诸多书画与文化爱好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为展览题词祝贺。走进展厅,两幅3米高的大幅作品映入眼帘,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的二十四节气书法18米长卷环绕展厅,十分醒目。3位艺术家通过多年的生活体会和亲身感悟,创作出精美作品,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敬畏,反映当代生活的情趣和审美,让观者能直接领悟到展览的主题和目的。一些融入现代摄影技法的作品深得年轻人喜爱,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8月除了象征着收获,还是属于孩子们的时节,告别7月的酷暑,暑假终于迎来逐渐凉爽的日子。主办方考虑细致,有针对性地举办了一系列暑期活动。8月7日的“立秋农博行”,通过“秋天来了”科普讲座满足了很多孩子的求知欲,绘彩蛋活动更是让很多孩子在开心体验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8月10日的“识节气、贴秋膘、包饺子”亲子活动把大人和孩子一起拉进了节气文化大讲堂,“平常工作忙,孩子暑假都快结束了,一直没好好陪她玩,趁着今天请假过来,既陪了孩子,也长了知识,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一位父亲对记者表示,非常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除了普通群众,专题展还吸引了很多“大咖”前来。8月14日,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走进展厅参观专题展,一睹先贤智慧。屈冬玉对专题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件恰当的事”,既履行了相关申遗承诺,传播了节气文化知识,同时增强了人们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自豪感,激发了全社会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屈冬玉强调,中国农业博物馆一定要把“博物馆”这个旗帜竖起来,农业博物馆在中国是唯一的,主体建筑已有超过50年历史,建筑本身就是文物。中国农业博物馆和全国农业展览馆作为两块牌子,定位不一样,要紧紧围绕中华农耕文明这一主题,加大传承保护力度,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中国农业博物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