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越来越冷,很多人喜欢在冬天喝一杯热茶。那么,冬季喝茶到底好不好?冬季应该喝什么茶?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调配药茶?冬季喝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冬天喝茶的好处
喝茶可以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增加运动能力,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消除口臭,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在寒冷的冬天,泡上一杯淡淡的或者浓浓的红茶,慢慢品饮,简直是舒服极了。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茶叶中含400多种化学物质,对保护造血机制,提高白细胞数量有一定功效,并用以治疗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
冬季喝茶,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性格”: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绿茶性寒可清热,乌龙茶润喉生津,花茶养肝利胆。从中医养生的理论上讲,喝茶也有治病防病的功效,但是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适应症”,每个人都应该对症选择适合自己饮用的品种。
喝红茶预防流感
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在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将红茶加糖、奶、芝麻饮用的习惯,这样既能生热暖腹,又可增添营养、强身健体。
研究发现红茶可以减少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病率。中风和心脏病正是冬季高发的疾病,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冬季经常泡上一杯暖暖的红茶,不但可以暖身体,还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此外,常用红茶漱口或直接饮用还有预防流感的作用,这在冬天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喝红茶对于预防骨质疏松、降低皮肤癌发病率也有独到的作用,这样使红茶的受众更广泛。由于红茶是一种发酵茶,刺激性弱,还特别适合肠胃和身体比较虚弱的人。
专家提醒,喝红茶时茶叶量控制在3〜5克最佳,注意一定要热饮,最好现喝现泡,如果放的时间长了,营养和口感都会打折扣。
上火找绿茶帮忙
冬天气候干燥,加上人们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上火就成了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并带来便秘、口干舌燥甚至口舌生疮等后果,这个时候就可以求助绿茶。绿茶是未发酵茶,性寒,可清热,因此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轻度胃溃疡还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并且能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因此容易上火的、平常爱抽烟喝酒的,还有体形较胖的人(一般是实热体质),都比较适合饮用绿茶,而肠胃虚寒的人则不宜服用绿茶。
口干舌燥求助乌龙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因此又得名“青茶”。在味道上,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因此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的作用,可以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冬天里室内大多空气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嘴唇干裂,这时泡上一杯乌龙茶,可以缓解干燥的苦恼。此外,乌龙茶对蛋白质及脂肪有较好的分解作用,能防止肝脏脂肪堆积,对于怕冬季里贴膘的人来说,青茶也有一定的减肥功效。
抑郁不妨品花茶
花茶包括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是以绿茶为茶坯加入不同香花熏制而成的。一般来说,花茶可以养肝利胆、强健四肢、疏通经脉。以茉莉花茶为例,可以清热解暑、健脾安神,对治疗痢疾和防止胃痛有良好效果。而金银花茶则可以清热解毒、提神解渴,并对咽喉肿痛等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对预防流感效果亦佳。
茶叶如何保存、冲泡和饮用?
在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茶叶后,如何让它发挥最大功效,也是一门学问。不同的茶,保存、冲泡、饮用的方法都各有讲究。
保存:茶叶最怕潮湿异味。保存的容器以锡瓶、瓷坛、有色玻璃瓶最佳,其次宜用铁听、木盒、竹盒等,塑料袋、纸盒最次。容器要干燥、洁净、不得有异味。盛好保存的茶叶,宜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能放在潮湿、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这些地方不能有樟脑、药品、化妆品、香烟、洗涤用品等有强烈气味的物品。当年的新绿茶也可密封后放入冰箱冷冻室,能保存3〜6个月。
冲泡:洗茶最多15秒。现在有些人喝茶喜欢洗茶,但是过度洗茶也不好。实验发现,绿茶冲洗两次其有效成分浸出率为70%多,红茶为60%多。也就是说,如果过度洗茶,营养物质就会大量流失。如果茶叶不得不洗,那么洗茶时间不要超过15秒。绿茶和白茶,最好不要洗。但有一个例外,对咖啡碱比较敏感的人,可以喝茶前洗一遍,因为其中的咖啡碱浸出比茶多酚快,快洗可以去掉部分咖啡碱。
饮用:每天12克最适合。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日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是适宜的。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孕妇和儿童、神经衰弱者、心跳过速者,饮茶量应适当减少。随着工夫茶的流行,人们喝茶“越来越烫了”,这是非常不对的。人们喝茶本为保健,但喝烫茶会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得不偿失。饮茶最佳的温度应该是60度左右,不要超过70度。
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时间饮不同的茶: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后喝杯普洱生茶,解困提神,晚上与朋友或家人团聚,泡上一壶普洱,别有一番情趣,也不至于影响睡眠。这种一日饮茶安排,大家不妨试一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