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的合作社之路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陈燕是北京门头沟清水镇椴木沟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从小就生长在灵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但陈燕从小就有一颗不甘落后的心,结婚后,她和丈夫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为了增加收入,他们租了一群羊,丈夫理所当然地当上了羊倌。没过多久由于丈夫得了急性肝炎,卧病在床,无奈之下,陈燕背上不满两岁的儿子,开始上山放羊。十月份的灵山已经是寒冷刺骨,孩子睡在她的后背上,手脚冻得通红,而陈燕却只能不停地在荒山野岭上追赶着不听话的羊群。望着那巍峨的灵山和茂密的森林,陈燕看着孩子冻得通红的小脸,她的眼泪不禁流了下来,一次次地问自己何时才能走出大山,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

  就这样,坚持下来的陈燕用自己多年攒下的全部积蓄,买了一块位置较好的地皮,在兄嫂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开起了餐馆,取名“龙江居”。经过几年的用心经营,餐馆的生意慢慢地好了起来,生活也跟着越来越好。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但陈燕并没有满足现状,只把它当作一个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因地制宜谋发展

  勇挑重担谱新篇

  2002年的一天,一个来店里吃饭的客人,向她打听在哪里可以买到野生的黄芩茶。陈燕告诉客人:“黄芩有,但还真没听说哪里有出售黄芩茶的。”这位客人请陈燕帮忙留意哪里有卖的,如果有的话,可以跟他联系。通过和这个人的聊天,陈燕发现了这里面蕴藏着商机。陈燕的家乡生长黄芩,但是从来没有把黄芩做成饮用品来出售的。就这样,陈燕开始了关于野山茶的研究。

  可是做茶谈何容易。陈燕既没有做茶的经验技术,周围也没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这时的陈燕只有靠自己一点点的摸索和研究,总结一次次的制茶失败经验,最终采用传统的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去试制,终于制成了想要的汤色金黄、味道纯正的黄芩茶。陈燕后来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一声,野山茶的研制成功在京郊农村我是第一家,当地人更是笑称我是研究野山茶的土专家。”

  实验成功了,陈燕再次投入建起了家庭小茶厂,雇用了12名家庭妇女,自己当上了小厂长。通过自己的努力,野山茶初步走向了市场。为了增加产量和种类,扩大生产规模,陈燕又贷款50万元,租了新地皮,建了新厂房,购买加工生产线两条,安排本地区100余名妇女就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区政府和镇政府的支持与肯定。

  为了将野山茶打入更广阔的市场,促进销售量,陈燕采取了以免费品尝加买送的促销的方法进行宣传,以餐馆做销售平台,凡到店就餐的客人都可免费尝到加工的野山茶。就餐后,还会给每一位客人一小包野山茶作为礼物带回去给家人和朋友品尝。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京西山茶的功效。这样无形之中也就成了京西山茶的宣传员和推销员。

  扶贫帮困传富经

  乐于奉献播爱心

  陈燕于2007年10月成立了黄芩种植专业合作社,入户社员150多户,种植黄芩近千亩,带动农民就业近百人,其中妇女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年加工鲜黄芩近四十万斤,收入达百万元,在2012年开了第一次分红大会,社员分到了红利。如今“阿芳嫂”品牌的山茶现已近销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地,远销韩国、香港等地。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山中之宝——野山茶一定会飘香千万家。

  几年下来,陈燕不但还清了所有借贷,还成为当地致富的龙头企业。社员的收入不断提高,2013年面对本地区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了资金短缺,金融机构也无法贷款的情况下,清水镇74家合作社,一个个无力支撑,纷纷倒下。在这紧要关头,陈燕四处奔波,牵头与清水镇政府合力,组成了北京市第一家由十一家不同类别的合作社合体的北京清水腾达乡村旅游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并在工商部门取得了合理合法的注册,注册资金1005万,入社社员1376人,其中残疾人126名,妇女769名。联合社成立后,便开始进城开设产品综合门店,让清水镇社员的好产品走出深山,以互相联保的形式向朱静村镇银行贷款750万元,这下可谓是雪中送炭,解决了合作社资金困难的大问题,让十一家合作社从新站了起来,并且蓬勃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势不可挡的发展。推动清水镇合作社的全面发展,如今联合社成了带动当地就业的主力军。

  三年多来,联合社内已有三家合作社被评为了市级合作社,两家被评为了全国示范社,一家全国养蜂示范社,全年带动就业1000多人,年收入近亿元,为此得到了北京市农委给予联合社的创新奖,联合社抱团取暖,赢得了共同发展的辉煌。

  2016年,陈燕又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研究出了黄芩茶糖,并获得了创新奖。还参加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荣获了优秀奖。今年合作社又引进了新品种——辣木茶种,并且实验成功,明年将扩大种植。

  扎根农村这片沃土,勇做创业先锋,几年来,经过艰苦创业,陈燕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但陈燕说:“今后我要继续坚持‘诚信为本、服务于民和科技致富’的理念,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商品、新机制,不但做一名致富路上的带头人,还要帮助和带领更多的农民兄弟姐妹早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责任编辑:张璟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