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的特点是什么?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柯炳生 字号:【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没有科技的概念,自然也不会想到种地还要科技。中学毕业当了农民,才略有所知。首先知道的是“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字所代表的技术措施,都是传统技术。后来,第一次接触到现代技术,这就是杂交玉米。但是,印象并不好,杂交玉米同老品种比较,产量是高,但品质差,不好吃。以玉米为主粮的当地农民,想了好多办法,偷偷种一些老品种,自己吃;而把杂交玉米拿去交公粮。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很多年之后,会吃到那么美味的杂交玉米——甜玉米和爆米花;更不可能想到的是,我会服务于一所大学,这所大学的玉米研究位居世界前列。

  4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显著表现之一,就是把当年遥不可及的粮食亩产目标“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分别是400斤,500斤,800斤),不仅实现了,而且又加了一番多。

  如此巨大的成就,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功不可没。我多年从事工作的性质,就是为农业科学家服务,是个近距离的农业科技旁观者。科学家是伟大的,而农业科研的若干特点,让农业科学家更令人肃然起敬。

  第一个特点是长期性。通常,重大的科技成果,都需要较长的研发时间。而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普遍如此。主要原因是:研究对象是生命体,有自然成长周期,无法通过加班加点,或者组成几个并行团队,缩短研究时间。

  从事水稻育种研究的专家,冬季都要到海南岛去,就是要利用海南岛的光热条件,每年多进行一个生长季的研究。而从事畜禽方面研究的,连这样的可能都没有,只能老老实实地按照动物的生产周期来。中国农业大学每年都获得多项国家科技大奖,没有哪项成果,不是经过了一二十年的长期努力。我国在畜禽研究方面的科技大奖较少,主要的原因,也是国家的长期性持续性投入不足。畜禽研究的周期更长,不确定性更大,需要的投入更多,对于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鲜有投资。

  由于这种长期性的存在,农业科技人员就特别需要耐得住寂寞,十年二十年地坐冷板凳。人们常说农业科学家踏实、朴实、憨实,应该就是长期坐冷板凳的原因。科学家在坐冷板凳时,也需要管理者配合;管理者不能急功近利,用盖大楼、建高铁的思维,来要求、考核和督促农业科学家。

  科学家有的能够做出点名堂来,成为热点,如袁隆平院士;有的默默无闻一辈子,在过世之后,才获得热度,如朱英国院士;更多的,是一辈子默默无闻,如……我也不知道都有谁。

  第二个特点是渐进性。通常情况下,农业科研的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所谓的颠覆性创新,而只是你一小步、我一小步的累积。这样的渐进性,既导致了长期性,也导致了“匿名性”。即,统计上,可以看到亩产连年增加,却不能归功于某项单一科技,也很难归功于某一位科学家。这些年,我国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却没有像航天或高铁那样的国家特等奖获奖成果和获奖群体,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第三个特点是公益性。农业科研的公益性比较强,是因为农业科研成果的公益性较强。公益性的意思,就是可以无偿免费使用。之所以无偿免费,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不该收费,二是难以收费。

  不该收费的原因是,我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国家现在每年提供的各种补贴很多;农业科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最重要途径,免费提供科技是对农民的重要帮助,效果其实比直接补贴更好,也更有可持续性。

  难以收费的原因是,有很多农业科技,缺乏收费的可操作性。例如,一些好的果树,可以通过插枝或组培的办法,进行种苗培养,难以保护知识产权;那些农户自己可以留种的作物,也无法收专利费;更有一些种植或者养殖方法方面的技术,也是没有办法收取使用费的。这些方面的技术,企业不愿意投入研发,科研人员也无法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好处。这就更需要国家加大科研投入,更需要科研人员有“解民生之多艰”的厚重情怀。

  第四个特点,不太好表达。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那就是“顶天立地”性。顶天,是高大上,是前沿性,是基础性研究;立地,是接地气,是实用性,是应用性研究。

  对于后者,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例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并且已经形成了某种对农业科学家的形象定式:一个老农模样的人,戴着草帽,站在庄稼地中,配着蓝天白云……这当然是非常美好、令人尊敬的形象。但是,这只是农业科学家工作流程的一个部分,是后半部分,而前半部分,其实同样很重要,甚至更重要,这就是“顶天”性质的部分。

  顶天与立地,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分开,更不应该对立起来。写在大地上的论文,非常伟大,这是可看到现实功效的成果;而写在电脑里的论文,同样伟大,即便还没有看得到的现实功效。因为,今天写在电脑里的论文,明天会写到大地上,并且让明天大地上的论文,比今天的更加雄伟壮丽!

责任编辑:张璟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