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琳: 中国不缺优质农产品,缺的是品牌农产品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 字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求,要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保护。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张月琳结合自己从业农产品流通工作十多年的经验,就中国农业和农产品品牌的话题提出三个看法和四点建议。

  关于当前农业和农产品品牌的三个看法。

  第一,随着WTO进一步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中国农业和农产品将面临更多的国际竞争。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但在农产品品牌方面却很薄弱。经过认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不到2000个,而叫得响的更是少之又少,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更是屈指可数。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逼着我们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牌。

  第二,张月琳在基地调研考察中发现,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农产品不是没有品牌,而是品牌太多太杂,反而削弱了同一地区同一类农产品品牌的优势。以四川成都浦江为例,该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集中全县农业产区优势,重点突出猕猴桃产业,流转了十多万亩土地建设猕猴桃种植园,并打造了一个“联想+”的品牌,而浦江其他各村镇又纷纷打出了各自不同的猕猴桃品牌,比如说联想基地的水口村推出了自己的“水口红”猕猴桃。需要思考的是,我国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型的农产品该怎么样借鉴国外农产品的经验,来实现品牌价值。

  第三,目前我国农产品种植大多缺乏规模,多为散户生产,规模小,无法进行系统的包装和营销,缺乏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存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无标可依,或者有标不依的情况,不能满足高质量消费需求。流通环节的标准也不健全,表现为缺乏包装标准、配送标准、验收标准以及管理标准。另外目前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善,物流和末端配送生鲜农产品是流通当中绕不开的环节,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独特性,在配送过程中,冷库资源不够,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关于打造好中国农业和农产品品牌,张月琳提了四点建议。

  一是通过讲好品牌故事提高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品牌是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样的苹果,陕西洛川苹果在新发地能卖到六块多钱一斤,还供不应求,普通的苹果只能卖到两三块钱,这就是品牌的附加值。目前中国农产品的质量不差,但却只停留在售卖原材料阶段,很少有深度的开发,其实可以通过品牌建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产地、包装到终端环节,让消费者能够一眼看出品牌。还可以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比如某高端大米品牌,对产品进行了多样化的包装,针对女性、商务人士、中老年人士分别包装,并且结合深度宣传,在高端市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中国不缺优质的农产品,缺的是有品牌、有故事、附加值高的农产品。

  二是以品牌企业为龙头,推进中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品牌企业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但中国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品牌龙头企业太少,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农产品可以基于地方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之路,一方面增加地标性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培育企业主导的企业品牌,可以出现“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构架。当然这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与企业自身的主导,逐步完善。中国农业人均一亩三分地,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生产,不能规模化就很难实现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化,在保障品牌的前提下,怎么化解这一难题?就要走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路,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是建立产品分销平台,注重人才的培养。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建特色小镇,在这同时更应该做的是增加宣传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力度,让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特色的分销平台,借助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聚合力,聚合当地卖家共谋发展,为不专业的小卖家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对上游货源进行统一的整合,并提供采购标准。由该平台专业团队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线下则按照统一的包装、配送、销售等标准来操作。

  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维护中国农产品国际整体形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原来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习总书记对品牌建设一直高度重视,他在很多讲话当中提到了品牌是凝聚力,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质量。现在全国各地农产品都已经开始重视品牌塑造和宣传,而作为这些品牌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更应该做好自身的品牌建设。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食品、农产品贸易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迅猛的增长趋势,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未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有效平台,不仅要将国内优质的品牌农产品向国际推广、销售,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还要将国外符合标准的好产品引进来,丰富老百姓的餐桌。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