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企业“风雨过后见彩虹”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文/乔林生 字号:【

  5月15-18日,笔者跟随大商所与中国淀粉工业协会联合组织的淀粉产业调研团,对分布在东北三省的8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这些企业参与大连玉米、玉米淀粉期货交易,以及充分利用期货工具进行生产经营的情况。与此同时,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上述企业基本上是满负荷生产。那么,当前玉米下游需求真的很好吗?这些企业如何看待各类政策性库存玉米高溢价、高成交率的竞价销售局面?国内玉米市场状况到底如何,未来价格是涨还是跌呢?市场特别关注的东北地区农民在新作物年度还会优先选择种植玉米吗?

  煤球与混凝土里加淀粉

  深入玉米深加工企业调研之后,笔者发现玉米产业的发展早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此之前,大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煤球与混凝土里会添加玉米淀粉,以及很多饮料与啤酒是用玉米下游产品作为主要生产原料。

  “玉米价格下来后,市场需求空间一下子打开了,玉米产业突然间如雨后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与笔者同行的一位“老玉米淀粉”说,当前国内玉米市场主要的表现特征就是需求增长快,并带动整个产业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需求是产业发展的龙头,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新的市场需求领域不断开拓,使得整个玉米产业攒足了发展的力量。4天时间里,笔者调研的8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均为满负荷开机,部分企业甚至超负荷生产。

  “自2015年年底开始市场需求加大,2016年全年玉米深加工业企业开机率都很高,今年以来各家企业更是开足马力生产。”辽宁省开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玉米市场“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为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打造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提高了我国玉米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分析玉米市场需求增长快的原因可以发现,一是近年来我国玉米下游产品出口数量增长明显,提振了国产玉米需求。二是玉米下游产品开拓了很多需求新领域,国产玉米的刚性需求数量增大。玉米价格的下滑使得下游产品获得了“物美价廉”的赞誉,玉米淀粉、玉米淀粉糖等主打下游产品需求量增长迅猛,促使玉米需求好转。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国玉米下游产品出口量增长较快,尤其是出口东南亚地区的数量较大。不过,需要玉米深加工企业重视的是,虽然我国玉米下游产品凭借质量好、品种多、价格低、服务好的优势获得不少市场份额,但由于出口增长较猛,部分国家的有关机构对此忧心忡忡,并针对我国玉米下游产品实施了一些限制进口的措施与政策,削弱了我国玉米下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其进入这些国家玉米市场的门槛。而随着竞争加剧,预计还会有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玉米下游产品出口实施限制措施,国内企业要加强风险控制意识。

  “一些啤酒是由玉米淀粉糖等发酵生产的,香烟、火腿肠等与我们日常生活十分紧密的商品中很多含有玉米下游产品的成分,当前玉米淀粉更是添加到了煤球、混凝土里,而玉米淀粉糖替代白砂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玉米淀粉大量替代与添加到面粉制品里已成为现实。”调研过程中,不断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据了解,由于价格优势明显,特别是在玉米下游产品开发越来越细化、专业化、高品质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了玉米的身影,如在食糖市场,玉米淀粉糖已形成了对白砂糖的全面挤压态势。而在食品与工业生产领域,玉米淀粉正在大量替代面粉、次粉、木薯粉等。此外,在水产饲料、能源化工等领域,玉米下游产品也正在全面介入。

  公司总部设在哈尔滨的一家新建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受小麦粉与玉米淀粉价差较大的刺激,一些食品加工与工业企业正在加大使用玉米淀粉的数量,估计今年玉米淀粉替代小麦粉的数量会达到110万吨。由于现在很多造纸企业开始使用玉米淀粉作原料,加上废纸用量增加,玉米淀粉年用量将增加20-30万吨。当前进口木薯粉运至南方地区一些需求企业的到厂价在2700元/吨左右,玉米淀粉的到厂价在2300元/吨左右,这令玉米淀粉替代木薯粉的现象大量出现,初步估计年替代量有数十万吨。另外,估计今年我国玉米果葡糖浆的出口将增长20%,达到60万吨。

  目前,很多玉米深加工企业正在根据玉米淀粉、玉米淀粉糖的市场需求、价格高低等情况灵活分配生产资源,开机率一直保持在高负荷状态,下游企业对玉米的需要保持着旺盛态势。

  深加工企业供销两旺

  笔者在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了解到,虽然当前玉米市场价格比较高,但很多玉米深加工企业根本不担心原料供应会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绝大部分企业的原料库存备得十分足,部分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周转库存甚至备到了7月底。

  在辽宁省开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里,笔者看到企业采购的原料玉米堆积如山,11-12万吨的原料库存完全可以满足其一个半月的生产需要。四平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业务负责人表示,该企业原料玉米库存有20万吨,在下游产品畅销的背景下,企业供销两旺的生产态势将得到维持。在公主岭与长春的两家玉米深加工企业里,笔者发现企业自备与代收代储的玉米库存高达上百万吨。

  目前,东北地区绝大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生产周转库存备到了6月底,部分企业玉米库存可以满足生产需要至7月中旬和7月底。

  “往年,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生产周转库存备到5月底,平常时间生产周转库存数量保持在10—20天的生产用量。”绥化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企业原料库存之所以充足,原因有两点:一是东北三省地方政府对企业收购当地2016年产玉米有补贴,截止时间是今年6月底加工完毕的玉米,这使得绝大部分企业把库存备到了6月底。二是2016年产玉米上市后,市场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较低价区,而玉米下游产品却销售顺畅,企业利润可观,很多企业增加了原料库存,并根据下游产品订单情况,提前锁定了加工利润。

  期货引力强

  产业企业参与积极性高

  笔者调研的这些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大部分拥有大商所玉米淀粉交割库,个别企业还拥有玉米交割库,除了按照大连玉米、玉米淀粉期货交易规则为期货投资者做好服务以外,其还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平台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当前辽宁省开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已参与了玉米淀粉期货的交割业务,2016年与2017年已交割的玉米淀粉约2.5万吨,企业参与的套保交易量等逐步增加。与此同时,这家企业对参与玉米期货交易也很有兴趣。身处玉米主产区,加上近年来各类政策性库存玉米出库量较大,虽然企业不会直接从期货市场采购原料,但当原料库存较大、价格下行时,这家企业会对库存原料进行卖出套保操作,以规避风险。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对于很多玉米产业企业而言,期货是一个辅助工具,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实物交割,当盘面价格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就会平仓了结。主要交割月份为1、5、9合约,操作利润比较稳定,盈亏波动不大。

  在吉林松原一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笔者获悉,为了充分整合企业资源,系统化地利用期货工具抓住市场机会,这家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期货交易团队和事业部,并采取了极为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充分利用企业熟悉玉米产业的优势,以及拥有玉米上中下游广泛资源的特点,主要进行期现货结合的操作,一个由4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期货交易团队的稳定收益甚至抵得上一家大型工厂的年利润。

  “玉米深加工行业越来越像大豆行业那样发展了,企业不能光指望进行玉米加工来挣钱,要把玉米加工这一领域看成一个可利用的资源来整合,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进行贸易和期现货结合的买入、卖出套保操作。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跟得上行业发展步伐,利用好市场不断涌现的新工具,打开企业增加收入的渠道。”地处松原的这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

  “我们公司十分注重用期货手段来规避经营风险等问题,当前正在与下游重点客户一起研究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点价销售的模式,同时公司还积极与大商所联系,争取早日拥有玉米与玉米淀粉交割库,未来会充分利用公司玉米深加工能力大的优势,积极与期货、保险等中介机构结合,服务好东北地区玉米产业的发展。”公司总部设在哈尔滨的一家新建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东北地区玉米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期货市场可以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议作为实体企业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要主动接触期货市场,利用好期货市场的资金资源、场内外期权工具等。

  从当前玉米深加工企业参与期货交易的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强,部分企业是集团统一操作,集团下属企业配合交易;一些企业则成立专业团队进行操作。从实际交易效果来看,企业期现货结合的操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部分操作经验丰富的企业收益较好。值得注意的是,期货概念进入玉米深加工领域以后,很多企业在经营上有了新思维,部分企业已开始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产品的点价销售、基差交易等,一个传统的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充满了活力。

  个体存差异

  深加工业景气指数上升

  深入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调研,笔者一进入这些企业的厂区,良好的企业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人性化的管理处处可见。此外,无论是办公区还是生产区,处处如公园。玉米深加工企业良好的形象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景气指数在上升,玉米市场“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使得玉米深加工企业脱离了亏损的泥潭。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五大因素促使企业发展良好:一是玉米市场“价补分离”政策的实施,让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内地与东北地区玉米市场价差回归到了合理水平。二是近年来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玉米深加工业的扶持力度,有利于玉米产业链的完善,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三是东北地区拥有原料资源优势,高品质玉米供应充足,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质量。四是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很多是新建的,这些企业普遍拥有生产技术优势、机制灵活优势、人才优势。五是东北地区能源丰富,很多企业拥有自备电厂,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不过,东北地区运输能力不足使得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产品外运遭遇到了瓶颈问题,同时海运费等涨幅过大也削弱了东北地区企业的竞争能力。

  据了解,自2008年玉米临储政策实施以后,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一路上行,不但让东北地区与山东等玉米市场正常的价差240-300元/吨消失,而且在2015年前后国内玉米市场还出现了“倒流”现象,导致东北地区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无法生存。自2016年“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后,东北地区玉米原料与煤炭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得到显现,估计3-5年内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当初在开原建厂,主要是为了加工酒精。由于政策调整,企业只好转产玉米淀粉,但自开工以来,企业基本没有挣过多少钱,年亏损额在1.3亿元左右,主要原因是在临储政策的支持下,玉米原料价格一年比一年高。作为企业员工,大家都很上火。不过,自临储政策取消后,企业财务状况明显好转,企业开机率也达到了100%。而在往年,每年停机2-3个月很正常。今年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给予的补贴,企业加工玉米淀粉基本可以挣钱了。”开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当前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基本已挣脱了亏损泥潭,整个行业的景气指数不断上升。从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的整体情况分析,虽然由于各个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各个企业的原料采购成本等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但能挣钱的企业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件好事,对产业的发展很有利。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从东北三省玉米质量、产量、外运量等方面综合分析,辽宁、吉林产玉米外运量比较大,外运渠道也比较多,加上质量好,每年新产玉米上市后,当地市场价格往往高于其他地区。位于开原的这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在2016年当地产新玉米上市后,虽然加大了采购力度,但数量还是比较有限,为了满足生产需求,不得不从吉林等地采购玉米。与地处其他产区的企业相比,其采购成本偏高,同时也不能获得地方政府的大量补贴。

  在公主岭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笔者了解到,2016年这家企业净挣2亿多元,今年年初至今又挣了近1亿元,企业已完全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据上述的“老玉米淀粉”介绍,2014、2015年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有亏有赚,随后由于有了地方政府“拍卖补贴”的扶持,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好转;2016年整个行业的情况更是明显好了起来;今年年初至今很多企业的利润状况特别好,企业对越来越市场化的玉米市场竞争充满了信心。

  “信心来自于我们有资源。”东北地区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说,“8年临储”让很多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无法生存,而玉米市场完全市场化以后,东北产玉米在国内市场将占主导地区,加上现在两亿多吨的陈玉米库存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未来东北地区企业的竞争优势很强。

  地处松原的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之所以发展得又好又稳健,关键在于风控严格、业务开拓超前、计划的前瞻性较强。例如,这家企业早在10年前就已开始了蜡质玉米的种子选择、“订单农业”模式种植、产品试验与产品研发等工作。

  据笔者了解,松原这家玉米深加工企业各事业部分工明确,配合协作较好,很多产品可以内部消化,实现利润最大化。当前这家企业在尝试生产特种玉米淀粉。当前市场对蜡质玉米的需求增长较快,但蜡质玉米的质量需要从种子开始控制。这家企业就从选择种子公司做起,发展到与农民进行“订单农业”生产,最后到玉米生长管理、收获、运输等,严格对质量进行把控。

  地租降幅大

  传统产区玉米面积稳定

  5月是东北地区农民播种的旺季,此时穿行在东北广阔的黑土地上,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

  笔者发现,受政策调整和玉米市场发生较大变化影响,东北地区农民适时调整了种植结构,主要表现为非传统产区玉米种植面积下滑,大豆、水稻、马铃薯等农作物面积增加。

  在玉米传统产区,农民比较习惯于种植玉米,传统产区玉米面积较为稳定。据了解,今年东北地区包地费下滑明显,往年8000-10000元/垧的费用降到了2500-3500元/垧。而生产成本的下降不但为玉米价格下行打下了基础,而且有利于土地流转。

  此外,由于企业生产原料备得充足,虽然近期临储玉米竞价销售遭“疯抢”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但东北地区很多玉米深加工企业“沉着稳定”,并没有积极参与交易。

  据笔者了解,库存陈玉米的出粉率低、破碎率高,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较差,只有当库存陈玉米的价格低于新产玉米的价格时,深加工企业才有兴趣竞拍,但由于进入6月以后,市场供应主要依靠库存陈玉米的出库来保证,深加工企业对临储玉米竞价销售情况特别重视,很多企业计划在价格合适时采购一些。

  目前,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库存玉米成本普遍在1400元/吨,由于近期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下滑较快,一些企业计划按下游客户订单情况来制定原料采购计划。

  (作者单位:《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