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咖啡:从原料到品牌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本社记者 崔明理 字号:【

  在普洱品咖啡,和人们印象中的画面不太一样——不再是都市白领在遮阳伞下懒洋洋地喝着咖啡赏街景,而是身着民族服饰的佤族大叔一边抽着水烟一边饮着咖啡,还嘱咐小妹别忘记兑点红茶。在这里,咖啡是悠久的“新生”事物,是“熟悉”的舶来品,正与当地历史碰撞火花,酝酿新的文化。

  提起普洱市,你会想到什么?能让“思茅”变“普洱”,普洱茶毫无疑问是这里的第一名片。然而,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普洱还是我国咖啡第一大市,咖啡种植面积77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17亿元,咖啡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出口美洲、欧洲、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普洱,云南还有德宏、保山、临沧等主要产区,全省咖啡总种植面积达177万亩,总产量13.9万吨,占全国的99%以上。

  “中国咖啡的世界地位取决于云南。”中国咖啡工程研究中心博士陈振佳表示。目前“云咖”的境遇有些微妙:高产优质种植基地不多,基础设施薄弱,咖啡生产仍以“大路货”居多。耕种百年却没有叫响自己的品牌,本土企业仍被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巨头远远甩在身后。

  做原料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大理宾川朱苦拉村进行传教活动,并在这里种下第一粒咖啡豆。时至今日,朱苦拉村仍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建国初期,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咖啡在云南多地小规模试种,主要用于供应国外。后来农垦系统尝试种植咖啡,几经沉浮,直到1988年,雀巢公司为了避免完全受制于南美咖啡产区,选择进驻与巴西纬度相似的普洱,开启了云南咖啡产业化发展时代。

  雀巢在云南引进了咖啡品种,推广了先进技术,引入价格收购机制,客观上对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雀巢每年的咖啡收购报价也成为了当地产业的风向标。除雀巢之外,星巴克也在2010年进入云南,与当地企业爱伲合作采购咖啡。

  长期以来,云南咖啡只扮演着原料供应的角色。据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统计,2015-2016年采收季,每公斤咖啡豆田头收购价平均在13元-14元之间,市场贸易价维持在16元左右。当地咖农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记者采访了北京的一位资深咖啡店长。她表示在业内,云南咖啡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在营销层面通常会突出这是小粒咖啡和阿拉比卡豆,但不会特地向消费者强调这是云南产咖啡。

  云南资源丰富,诸如烟草、茶叶、中药等特色产业也比较多,而咖啡产业与烟草、茶叶等相比,总体体量偏小,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做精品

  普洱市孟连县海拔高,这里的咖啡生长期长,口味独特。当地咖农岩冷,之前一直在做大宗咖啡生产,从今年开始做精品咖啡,“我们这里有高海拔的特点,想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做出自己的品牌来。”佤族汉子岩冷说。

  岩冷的选择不无道理。中国咖啡只能走以质取胜的路子。尽管云南咖啡占据了国内咖啡的绝大多数,但从世界范围来看,2016年全球咖啡豆产量1亿5000余万袋(60公斤/袋),中国的产量约合200余万袋,占比不足1%。没有一定的体量,就难以享有足够的市场影响力。

  尽管不是传统的咖啡产地,但国人消费咖啡的热情愈发高涨。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咖啡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咖啡的消费量9万吨左右,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远高于世界3%的增长水平,国内市场空间巨大。

  面对这样大的一块蛋糕,国内咖啡人想要分一杯羹,只能从“质”上下功夫,从做“大路货”转变为做精品。

  说来轻松,做时却难。做精品,首先要摆脱单纯的原料供应角色。2008年,云南德宏本土企业后谷咖啡高调宣称,将停止对雀巢的原材料供应,理由是后谷将会逐步削减粗加工业务,转而投向深加工,生产速溶咖啡。

  后谷无疑释放了要做“中国雀巢”的信号。只不过咖啡作为消费者导向型产品,问问身边有几人知道后谷,就知道后谷的品牌之路是否通畅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后谷的肯定,因为它迈出了在龙头企业层面做精品咖啡的第一步。时至今日,后谷仍然可以说是云南咖啡的代表。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咖啡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云南省农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云南正在全力提升咖啡品牌的影响力,加快行业标准化,不断增强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厚度和深度,从多个方面促进咖啡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希望把小粒咖啡逐步打造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平华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云南咖啡具有“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味”的独特品质,整体品质优于巴西咖啡,与哥伦比亚小粒咖啡相近。借助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把咖啡做精、做出特色,也许是“云咖”产业发展出路所在。

  做品牌

  来自富岩县的梅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帮助父亲经营咖啡园。在她没出生之前,家里就在种咖啡。眼下,父亲负责做大宗生意,她则专心投入做精品咖啡。

  “现在我们这里种咖啡人工成本很高,有时候咖农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比例的。我这次回来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他们,通过做精品,提高咖啡收购的利润空间。”梅子说。

  梅子在咖啡厂里开设了一个体验馆,引进了一些冲制咖啡的专业设备,教给咖农如何制作咖啡,如何品尝咖啡。“闭住牙齿,把咖啡使劲抿在嘴里,这样咖啡的味道会在口腔里散开来。”当本地的咖农也开始喝咖啡,他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亲手种植的这种作物。

  “之前人们只管种了拿去卖钱,喝咖啡还是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岩冷的爱人阿妮说。她开了家乡村咖啡馆,用自己种的豆子烘焙咖啡招待客人,也学着用牛奶和巧克力酱制作“卡布奇诺”。“只不过我做得好丑。”阿妮笑道。

  在普洱品咖啡,和人们印象中的画面不太一样——不再是都市白领在阳伞下懒洋洋地喝着咖啡赏街景,而是身着民族服饰的佤族大叔一边抽着水烟一边饮着咖啡,还嘱咐小妹别忘记兑点红茶。在这里,咖啡是悠久的“新生”事物,是“熟悉”的舶来品,正与当地历史碰撞火花,酝酿新的文化。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知道我们在做咖啡,现在很多普洱本地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这里也有咖啡。”梅子和阿妮身体力行地推广着云南的咖啡。做品牌的前提是做精品,做成品牌还离不开独具特色的文化。

  像梅子这样的返乡做咖啡的年轻人,在云南还有很多。许多人借助电商平台,经营“小而美”的云南咖啡品牌,也闯出了一片天地。“至今,在淘宝上以云南小粒咖啡为卖点的,大都是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占据了淘宝云南咖啡类别的80%份额。”李雄大专毕业后一直从事咖啡生意,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云南咖啡从原料到品牌的产业发展之路具有典型意义。做产品、做精品、做品牌,三个阶段并无高下之分,三个阶段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打造品牌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选择。云南咖啡虽然与世界主要咖啡产地相比体量非常小,品牌之路也刚刚开始,但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同时背靠快速发展的国内市场,未来前景可期。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