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茶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市场。2016年,中国茶园面积287万公顷、产量240多万吨,种植规模世界第一,消费量超过200万吨。多年来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长江上中游特色绿茶、西南红茶和特种茶等4大优势区域,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绿、红、青、黑、白、黄6大茶类的国家,同时,茶具、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衍生品不断涌现,茶旅游蓬勃发展。
5月18日,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作为本次茶叶博览会的重头戏,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茶人的目光,而多位重量级嘉宾在论坛现场分享的话题也都围绕如何做大做强茶产业展开,引发了众多参会人员对我国茶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时指出,在中国,茶叶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是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的产业。做强中国茶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
韩长赋强调,农业部将做到四个坚持来促进茶产业发展,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三是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四是坚持互利共赢,共建茶平台。
对于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韩长赋认为全球茶产业发展正面临大好时机。他表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公平合理的茶叶贸易环境,共同推进茶叶产业创新,共同维护茶农利益,共同推动茶文化交流。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致辞中讲到,茶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商品,浙江茶叶要随着“一带一路”进一步走出国门,飘香世界,浙江是海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一带一路”从倡议、理念转为行动,从愿景转为现实,为浙江茶叶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浙江省委、省政府衷心希望通过本次茶博会,以茶为媒,以茶会友,架起友谊桥,打好文化牌,唱好经贸戏,让更多的中国茶叶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日常生活,让更多的浙江茶叶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福建省副省长黄琪玉、河南省副省长王铁、中国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建豪、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泽文等嘉宾分别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黄琪玉:
提升茶叶品质 打造茶叶品牌
2016年,福建茶叶产量占了全国的18%,茶产业产值已接近900亿元,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茶叶年出口量近两万吨,出口金额超过了15亿元,位居全国的前列。茶已经成为清新福建最为亮丽的名片。
福建省副省长黄琪玉介绍,多年来,福建省始终将提升茶叶品质,打造茶叶品牌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地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持续提升茶叶的科技水平。茶叶的深加工、综合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发出茶饮料、茶饰品、茶日用品、茶保健品等种类繁多的茶的商品。二是持续提升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茶叶的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1100个标准化示范区。100万亩生态茶园,同时采取源头管理、过程监控、产品质量等一系列严格有效的措施。实现重点茶叶企业、茶叶合作社的茶叶生产,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及时保障消费安全。三是持续发展茶叶品牌,逐渐加强品牌创建、品牌宣传。
“在推动福建茶叶品牌发展中,我们首先把‘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作为龙头企业评定的必要条件,引导茶叶企业提高标准。其次在强化品牌宣传上坚持将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创建相结合,按照‘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茶博会、农博会等各类展会平台,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同时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发展壮大。而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福建省积极组织企业在欧洲和东南亚开展了一系列闽茶交流活动,积累了开展国际茶叶经贸合作的经验,为福建茶企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国际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黄琪玉表示,今后福建还将继续按照品种引领、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的整体思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为主线,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快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步伐,大力推进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发展水平。
王铁:
弘扬茶文化 做好两件事
“如何让世界认可我们的茶叶,提升我国茶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我认为除了要生产出好茶,还要弘扬好我们国家的茶文化。”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在论坛上指出。
如何弘扬茶文化?王铁跟大家分享了两点。
第一,念好茶之经。茶为国饮,我国作为最早的产茶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铁用24个字概括了中国悠久的茶史,“始于神农,闻于周公,饮于两晋,兴于大唐,盛于两宋,繁于当今”。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圣陆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茶书《茶经》。我国古人也讲究非茶不交,民间传承的礼俗是无茶不成礼。而民间百姓的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读书人的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也尽人皆知。特别是茶经的思想内涵,习总书记对此有过深刻的解读,他在2014年的政协茶话会上将人生喻为茶,当从轻、从简、从节,从时代的新高度阐述了品质如茶的人性理念。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很朴实的话: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王铁说。
第二,发展茶经济。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民生,小茶叶大文章,小茶叶大形象。从茶产业链条来看,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农达到1200多万,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如果再把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算账就要多得多。
王铁向参会人员算了两笔账。一是生态账。有关人员做过调研,发现一亩茶园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17.8公斤,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台小汽车行驶2000公里的排放量,种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大有意义。二是社会效益账。我国多数茶区也是贫困地区,近些年这些地方多数都把茶产业作为扶贫重点,扩大面积,提高品质,拉长链条,让贫困户分享茶叶链增值效益。两到三亩茶就可以让一户贫困户脱贫,并且可以长久持续。
殷建豪:
开拓国际市场 弘扬中国茶文化
中茶公司成立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是中粮集团战略版块、十八个专业化公司之一、十二条产业链条之一。中茶公司海外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贸易驱动阶段,从1949年至1992年累计出口创汇达750多亿美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品牌驱动阶段,出口产品从原料茶逐渐向品牌茶产品转化,在海外市场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茶品牌,中茶蝴蝶、沙漠之舟、中茶普洱和六堡茶等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建立起较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国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殷建豪认为,中国茶叶海外市场的拓展必须走品牌化、差异化、本土化的道路。
“在国际市场必须打造代表中国的茶叶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才有拓展市场的基础。”殷建豪说,中茶以“生态健康,国品中茶”为品牌内涵,着力打造代表中国茶的品质和品位,中茶产品也多次作为国礼、国宴用茶在国家外交场合上被国内外领导人所品饮,以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开拓茶叶国际市场,就需打破大宗贸易思维,重视产品研发,开发功能化、差异化产品。”殷建豪表示,中茶公司近几年建设了一批专业实验室和一个大型综合研发体验中心,从海内外引进技术支持团队,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截至目前,合计申报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124项,共计专利188项。同时,中茶还注重发掘茶产品自身的天然优势,注重挖掘每个产品的历史、文化、技术和功效层面的卖点,从而形成特有的差异化优势,满足国际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殷建豪强调,开拓国际茶叶市场,必须借力属地渠道,开展本土化营销。他举例说,“2016年,我们与马来西亚当地有实力的股东成立合资公司,吸收骨干员工入股,借助股东和员工的力量,开拓东南亚区域市场,并借此探索打开拥有10几亿人群的穆斯林市场。在香港地区,我们与当地知名连锁销售商合作,直接切入占有香港十分之一人口的会员体系,构建布局连锁专卖、商超、餐饮、旅游、企业团购等渠道营销体系。”
颜泽文:
打造区域大品牌 做强四川茶产业
记者从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泽文的报告中了解到,为了做大做强四川茶产业,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坚持培育优势区域品牌为重点,为此,公司联合四川省121家茶企,成立了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抱团打造川茶大区域品牌,并通过“大区域品牌+成员企业品牌”的双品牌发展模式,促进川茶品牌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建设进程。2015年,“天府龙芽”被正式确立为川茶大区域品牌,并于2016年5月5日向全球发布。2016年7月23日,“天府龙芽”被选定为世界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唯一指定用茶。2016年8月以来,先后亮相香港国际茶展,以及英国、俄罗斯等国的品牌推介会,迈出了品牌川茶香飘世界的坚实步伐。
“有了坚实的区域品牌,公司还创新农企合作模式,打造绿色优质的原料基地。” 颜泽文介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构建“两定一返三包”利益共享机制,带领广大农户共同打造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的原料供应基地,既保障了企业的生产原料稳定供应,又促进茶农持续增收。“两定”:共同确定鲜叶标准、共同确定收购价格;“一返”:售后按照协议实行二次返利;“三包”:包无偿社会化服务,包不低于保护价收购,包效益即公司经营亏损或净利润不足时二次返利由龙头企业兜底。目前,公司与27个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6000余户茶农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针对企业的科技创新,颜泽文认为,有条件的茶叶公司应该采取专家团队技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与专家团队共同打造以企业为主体技术研发平台,变过去大多数公司与专家团队项目化、一次性的科技合作为股权化、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合作,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