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主推“云岭牛”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王淑娟 字号:【

  云岭牛是云南省自主培育的我国首个三元杂交肉牛新品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4个、南方第一个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云岭牛以云南本地黄牛为母本,选用婆罗门牛、墨累灰牛为父本,通过杂交创新,选育而成,具有生长速度快、育肥性能好、繁殖成活率高等特点。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做大做强云岭牛产业是推进云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农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着力点,既有利于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又能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效配套衔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产业链效益。

  加快发展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

  云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牛肉产品消费已由区域消费等转变为大众消费,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是保供给的重要任务。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牛肉质量、信誉保障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生态、有机的高端牛肉产品消费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特别是中高端消费群体对牛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加快发展云岭牛产业是重要的切入点。要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指导生产,使产品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牛肉数量充足、质量安全放心、产品结构合理的有效供给。

  与此同时,加快发展云岭牛产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草山草场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实现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而且是减少资源浪费、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走出国门

  打造标志性产业

  《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十三五”云岭牛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岭牛品牌、产业,让云岭牛走遍云岭大地、走出国门”。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出栏云岭牛50万头以上,肉产量达15万吨以上;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5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130亿元以上;从事云岭牛养殖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创新育种模式。云岭牛品种虽然通过国家审定,但生产性能、肉质、杂交优势等方面与国外优秀纯种牛比较尚有明显差距,还需要系统、长久地深化研究。今后将深化品种研究;科学布局种群扩繁场;建立技术创新平台。要按照做强做大云岭牛产业和让云岭牛走遍云岭大地、走出国门的要求,创新推广方式。科学确定推广区域;健全完善推广体系;积极改进推广机制。要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构建产业链完整的云岭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转变养殖模式;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加快推进农牧结合;加快三产融合发展。

  要创新营销方式,集中打造云岭牛品牌,全力做好产品营销。建立产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产品营销手段;做好产品销售市场策划。

  要重点抓好“三区一园三平台”建设,“三区”即云岭牛种群提升区、扩面推广区、育肥加工区;“一园”即现代畜牧业云岭牛产业园;“三平台”即云岭牛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产品可追溯平台。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全力推进人畜分离集中建圈科学养殖,全面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合力共推

  提供强有力保障

  拓宽云岭牛产业融资渠道,运用产业基金、农业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云岭牛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积极落实并加大对云岭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为加快云岭牛产业发展,省农业厅已成立了云岭牛产业发展推进工作组,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下一步,云南省将大力支持基层牛冻精改良站点建设,积极争取将云岭牛种群扩繁场优先列入国家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扶持范围,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补贴资金优先满足云岭牛种群扩繁场的补贴,省级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项目资金要重点围绕云岭牛繁育推广等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粮改饲及草牧业发展试点、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产业扶贫等项目,重点向云岭牛养殖区域倾斜。按照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龙头,发展大产业的要求,谋划、筹划包装以云岭牛繁育推广、规模养殖、草料开发、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一批招商引资大项目,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宽广的视野,面向社会招商。拓宽云岭牛产业融资渠道,运用产业基金、农业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云岭牛生产、加工、流通的贷款规模和授信额度,积极落实并加大对云岭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