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龙头企业攀上新高度——来自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李全宏 字号:【

  晋南的柳树吐出了新芽,晋中的迎春花悄然绽放,晋北的暖阳消融了冬日的积雪,早春二月,记者在三晋大地采访,处处感受到群龙劲舞的勃勃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地,农产品加工产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优势特色农业加工产业链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特色农产品响当当

  加工业成为香饽饽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这首歌唱出了人们对家乡的爱恋,也清楚地告诉世人山西乃物华天宝之地。

  山西省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物种,特色杂粮有谷子、燕麦、荞麦、杂豆,特色干果有核桃、红枣等。丰富的农产品为加工企业提供了充盈的原料,“小杂粮王国”的美誉则成了吸引客户投资山西的靓丽名片。

  1月18日,第一批罐装王老吉饮料在山西孝义市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哗啦啦下线,享誉中外的“王老吉”品牌在晋落地开花。一周签约,五个月投产。这个农产品加工项目令人称道的不仅仅是其速度,更重要的是把全省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引向了全国。据王老吉项目合作方之一、山西紫晨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平介绍,项目可就地消化红枣、山药、食用菌等15万吨,实现年产值50亿元。

  企业谋转型,资本要逐利。这些年来,无论是民间的“煤老板”,还是国营的“煤老大”,都放下了身价,纷纷和农民打起了交道,社会各类资金都看好农业这个不落的朝阳产业,山西省的农产品加工业呈现百舸争流的局面。

  来自山西省农产品加工局的资料显示,“十二五”以来,全省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各类企业近4000家,有32家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13家企业列入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90家,超10亿元的10家。

  点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把库存高企的农产品调下去,把有市场前景的特色农产品调上去。山西省特色杂粮在国际上消费量和单价呈逐年上升趋势,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一致看好发展杂粮产业链自然符合情理。

  政策给力强龙头

  农民腰包鼓起来

  尤金莲,河曲县土沟乡人,她当过民办教师、开过饭店、干过农民经纪人。2013年,她将目光瞄向功能食品开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莲芯硒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目前在河曲、繁峙、代县、神池、岢岚等县已发展富硒杂粮15000余亩。去年,她带着自己的富硒土豆、美葵、小米等特色农产品参加了国际硒学大会。短短三年,尤金莲从一名农家女蜕变为一个登上国际讲台的企业家。

  近年来,山西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和重要内容,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强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项目建设,每年政府用于企业贷款的贴息资金就有2.2亿,先后扶持汾酒、亚宝、振东、广誉远、中远威、红杉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协助双合成、本草农业分别成功发行了1亿元和1500万元的私募债券,帮助澳坤生物、永济长荣、晋中金粮在“新三板”融资1.02亿元。目前,近20家拟上市企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有200家企业进入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

  山西省农产品加工局局长李岳峰说:“我们是两手抓,一手对内抓政、银、企对接向银行贷款,一手对外抓上市融资。”全省逐步形成了粮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等八大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永济市、清徐县、小店区、文水县、平遥县、榆次区、太谷县、广灵县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区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日益呈现集群化、区域化发展态势。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520亿元,同比增幅6.8%,辐射400万户农民,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近1000元。

  点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是促进农民增收,政府要关注农民、依靠农民,企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两者要携手前进,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只有“大象”还不够

  需更多企业站出来

  从两万元的家庭养鸡场,到拥有8000余人的大集团;从偏隅吕梁山一角,到全国谋篇布局80余个基地;从个人谋求生路的小作坊,到带动省内外10余万户农户增收的大龙头。谈起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史,公司当家人吕锐锋只用了四个字“心无旁骛”。

  从1998年开始至今近20年间,大象农牧集团用“工匠”精神,把“一只鸡”做到了极致,这家集畜禽繁育、饲料加工、肉禽屠宰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企业,2016年销售收入实现101亿元,成为全省首个销售收入突破百亿的农牧企业。

  “只有一个‘大象’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企业站出来!”这是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郭志利的呼声。他长期奋战在农业科研一线,对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山西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是中小规模企业及农民个体和合作经营的小作坊数量占到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的70%以上,且以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低,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障。在山西省为数众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大象”显然是鹤立鸡群。

  郭志利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基层干部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的加工程度低、层次浅,农产品营销滞后,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山西省刚刚通过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方案》中,立足全省杂粮、中药材、鲜干果等特色资源优势,首次提出了注重引进消化吸收,依托重点龙头企业,瞄准中高端市场,大力开发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愿景目标,与此配套的一个融科研、企业、旅游和养生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集群——山西“农谷”已经在晋中市太谷县启动,由此,山西省新一轮的农业开发热潮正悄然来临。

  点评: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改变全省农业落后的局面,提升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仅要加快农科研究,还要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

                                                                                                                                  (稿件来源:《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