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广原奶智能监控系统(MIM)—— 用大数据呵护原奶品质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文/胡立刚 字号:【

  编者按:如今在确保奶业质量安全、提升奶业品质的逐梦路上,许多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我国奶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可能。近日,上海聚益乳业研制出原奶智能监控系统——MIM系统,该系统在远程监控乳品企业及奶牛养殖场的生鲜乳质量方面发挥了显著功效,对于如何提升原奶质量提供了有益借鉴。

  “感谢上海率先全面使用了MIM系统,我们团队借此实现了‘呵护每一滴原奶,助力中国奶业转型升级’的理想,真正触碰到传统产业痛点的信息化、物联网新技术实在是太需要公平、包容的环境了。”上海聚益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鲲鹏回忆着MIM系统的研发、推广经历,颇为感慨。李鲲鹏和他的团队用了几年时间成功研制出原奶智能监控系统——MIM系统,用于远程监控乳品企业及奶牛养殖场的生鲜乳质量,顾名思义,这是一款综合了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信息监管系统。

  在中国奶业沉浮起落的大时代,上海始终坚守在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鲜奶的最前沿,为此,在各种软硬件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短短几个月就全面应用了MIM系统,这个举措着实让记者惊讶,这个MIM系统究竟如何呵护了每一滴原奶,又将为奠定中国奶业自信贡献什么样的价值?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调查采访了MIM系统的市场状况。

  保障生鲜奶品质安全,

  不能仅靠自觉,还要靠技术

  “我们场每天出奶23吨左右,共7个奶罐,以前原奶品质安全全靠工人自觉遵守操作规程来保障,管理者看不到,出了质量安全事故也找不到原因,很头痛,现在使用了两套MIM系统,这一环节的问题迎刃而解了。”高超说。

  高超是上海金山区忆南奶牛场的技术主管,从业10年,虽然不是直接跟生鲜乳品质安全打交道,对这个环节的痛点可谓了如指掌。记者通过他得知,随着奶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全面推广,奶牛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早就不是问题。而从第一滴原奶挤出到转运去奶制品企业这个过程的品质安全控制,成了重树中国奶业信心的最前沿阵地。

  忆南奶牛场有1200头牛,680头泌乳牛分布在4个牛舍里,进了牛舍的大门,就看到一个个牛奶罐。

  “我们场的奶牛每年的产奶量已经超过了10吨,虽然比不上光明荷斯坦奶牛的产量,但在国内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不呵护好每一滴原奶,实在可惜。”高超说。

  记者跟着高超详细观察了MIM系统,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个带着彩色液晶显示屏的智能控制采集箱,上面显示着1号罐水箱温度、pH值、压力等数据,对应的功能则是制冷罐温度、牧场原奶数量、挤奶设备清洗、设备负压等7个方面的监控。

  据高超介绍,智能控制采集箱除了收集并发送各传感器的数据,还安装了高分贝电铃,发生任何异常情况,就会及时提醒牧场工人及时采取措施。

  “这个系统除了实施实时监控,还提供短信、远程报警,可以同时向5个管理者手机发送报警信息,同步到终端电脑后,实时数据记录并自动生产曲线图,还同时报警。”聚益公司分管技术的许培超说。

  “系统的三方面报警为原奶、生鲜奶的品质安全撑起了保护伞,工人不敢马虎了,管理效率也高了,更重要的是,导致品质差异的原因一清二楚,即便达不到最高品质水平,也不至于影响到后续的产品质量。”高超说。

  原奶保存温度不能超过4度,一旦超过就会导致微生物超标或酒精阳性等质量问题,挤奶设备清洗不干净同样会导致微生物超标,按照高超的说法,有了MIM系统,不仅杜绝了各类质量事故,还能实时留下全过程的数据,以备今后查询。

  记者数了数,7个罐共配了两套MIM系统,按照一套不超过四万元的价格,保障每天23吨原奶的品质安全投资在8万元以内。

  奶业振兴,需打开市场化新技术实现价值的机会空间

  MIM系统的诞生是偶然中的必然,为了实现用技术“呵护每一滴原奶”的理想,几个曾经在蒙牛质量管理部门和上海牧场历练过的年轻人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团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投身到MIM系统的研发中。

  “原本以为得到了上海市场的肯定,系统的推广不会难,没想到市场这么复杂,远远超出我们团队的预计。”聚益公司的销售经理周黎明说。

  采访周黎明之前,记者分别接触了团队的核心成员,发现这个团队除了拥有为消费者守住原奶品质安全第一道防线的情怀,剩下的只有不断完善MIM系统的能力了,市场推广能力欠缺、融资能力不够等矛盾很快困扰了这个团队。

  因为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农业”的特殊性,行业门槛高,各地各级政府几乎都倾向于哪家影响力大就扶持哪家企业的做法,区域市场因此形成垄断是不争的事实,垄断带来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针对产业痛点的创新乏力,那些后来者,除了无法得到政府相应项目支持外,还陷入“时时被卡住喉咙却看不到竞争对手”的尴尬境地。

  周黎明告诉记者,MIM的价值得到了乳业行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却因为团队自身公关能力不足,资金不够雄厚,再加上行业不景气,在上海之外的市场基本处于试用阶段。

  记者了解到,上海光明集团是从2015年12月开始试用的,到2016年2月就实行了全覆盖,而在湖北、安徽等地虽然是从2015年1月和6月试用,至今还停留在“试用”阶段。

  如此大的反差,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海这么快推广了MIM系统,除了上海舍得为原奶的品质安全投入,还有效益理念问题,MIM一方面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原奶的使用效率,没有谁会否认这两大效率是保障乳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李鲲鹏说。

  这些年,从各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纷纷上马信息化管理项目情况看来,互联网+农业并不缺钱。从大多数系统只能在某个区域运行的情况来看,要发挥出信息化的效率,还不得不通过市场检验关,MIM系统推广难的现实,是否能够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不仅仅是还市场一个公平竞争的问题,还是一个政府扶持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自上而下振兴中国奶业的时代背景是我们坚持的动力,随着市场对MIM认识的不断深入,河北、河南、重庆等省市都在跟我们接触,我们相信只要有价值,就一定能得到关注。”李鲲鹏说。

  正如李鲲鹏所说,这个团队还在不断针对奶业痛点研发物联网监管系统,生鲜奶电子交接单、智能安全运输系统也已经得到了河南等区域市场的认可。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