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强在哪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本网记者 崔建玲 字号:【

  6月初,我国公示了第一批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6月21-22日,农业部、财政部在四川眉山举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编制完善培训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决策要求,交流做法经验,部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编制完善工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培训班并讲话。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期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农业部、财政部联合报送的《关于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遴选工作情况的报告》上批示,现代农业产业园要突出规模种养、加工转化、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开发,并探索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模式。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河北、江苏、江西、陕西、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开展了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主要类型包括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设施农业园区和休闲观光园区。与各地园区创建不同,此次中央强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了规模化生产、加工、营销协调发展,强调的是产加销一体化、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和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与传统园区有很大的区别。

  汪洋强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开始就要把方向搞正,必须“姓农、务农、为农、兴农”。此次会议着重传达了这“四农”的精神实质。产业园“姓农”,就是要以农为本,突出农业特色,不能异化走样。产业园“务农”,是要围绕农业干,服务农业、农民。产业园“为农”,就是产业园要为农民建,带动农民增收。建设产业园,不能只追求产值,产值大不带动农户不行,鼓励农民合作入股,才是产业园的发展方向。产业园“兴农”,是要吸引和集聚现代要素,打通先进生产力入园的通道,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把产业做大,使农民增收,这是根本目的。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强调,产业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但归根到底是要让农民受益,保障并扩大农民的权益,绝不能出现“产业越来越好、老板越来越富、农民原地踏步”,甚至“富了老板、亏了老乡”,把农民边缘化的情况,这是产业园建设的底线。

  在实践当中,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又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呢?

  黑龙江:

  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黑龙江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总面积40万亩,是水稻生产核心区,共涉及10个乡镇38个行政村,人口30.6万,其中,农业人口12.6万。在产业园建设中,黑龙江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主线,探索并推广了四种模式。

  “企业+基地”模式。由企业一次性流转土地到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建立了标准化基地,保证了粮质粮源,提高了产品价格。被流转土地的农民,一部分由企业反租倒包,农民开展专业化种植,获得生产收益;一部分优先进入企业务工,获得工资收益;一部分发展农村三产,获得经营收益。比如,东方粮仓五常稻谷产业有限公司一次性流转土地1.2万亩,被流转户可优先进入企业务工或承担土地种植,被流转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200元。

  “企业+农户”模式。由企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种植规程,农户自主种植按订单价格卖给企业。它的特点是企业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实行定制式收购,农民实行标准化种植,保证了大米品质,提升了产品价值,农民获得产品价值逐年提升带来的收益。中粮美裕有机谷物制品有限公司联结农户190户,种植有机水稻6000亩,农户亩均纯效益由2013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6年的3200元。

  “企业+合作社”模式。由企业领办合作社,合作社入股企业。它的特点是企业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合作社,增强合作社发展能力,农民在享受合作社保底收入和生产效益分红的同时,合作社以土地、资金等入股企业,农民再次享受企业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分红。金福泰农业股份公司组建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635户,社员比非社员亩增收420元。

  “合作社+企业”模式。由合作社组建企业,农民享受全产业链分红。它的特点是农民采取土地、资产折资入股或以资金直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建稻米加工企业,合作社全体社员都持有不等股份,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按股分配,农民享受一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湖北潜江:

  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企业聚合是产业园发展的第一要务。湖北省潜江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耕地面积108.27万亩,201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54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3元。近年来,潜江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高标准建设虾-稻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获得了“中国虾稻之乡”“中国小龙虾之乡”“全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等荣誉,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潜江市龙虾产业园,已建成10万亩“虾稻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培育了一批上连基地、下接市场的稻米加工企业和小龙虾加工企业,产业园内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加工产值达到247亿元。

  一是突出观念更新。“虾稻共作”是潜江市经过16年实践探索,实现“稳粮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将虾-稻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活,当地以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将政策、服务、资金、人才和管理等资源加以聚集,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机械化,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联动,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作用,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与效率。

  二是突出示范带动。以虾-稻产业园为依托,统筹谋划,采取精准有效措施,抢占种苗制高点、模式制高点、技术制高点、加工制高点、品牌制高点、市场制高点等6个制高点。建成全国最大的虾稻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龙虾种苗繁育中心、小龙虾交易平台、小龙虾加工产业园,引领全国虾稻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虾稻加工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工程、现代农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虾稻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建设工程等5大工程。推动虾稻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虾稻种养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对接,引导合作社社员入股龙头企业。

  三是突出规划布局。充分考虑虾-稻产业优势、发展潜力、经济区位、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精心编制《潜江虾-稻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产业园由科技创新与综合商务区、产业集聚与产城融合发展区共同构成。科技创新与综合商务区是产业园的核心区,以发展虾-稻二三产业为主,是带动潜江、辐射湖北虾-稻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龙头;产业集聚与产城融合发展区是产业园的示范区,是展示虾-稻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窗口。

  潜江市通过建设标准化“虾稻共作”生产基地,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虾稻特色餐饮、旅游和小龙虾文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一产建基地。产业园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生产模式,通过政府按户连片改革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集中流转,由龙头企业出资高标准建设“虾稻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再向专业合作社反租倒包,实行统一的经营模式。

  围绕二产深加工。加强与武汉大学等单位合作,成立虾-稻产品开发研究中心。重点推进投资4.2亿元的华山生物科技园、投资10亿元的周黑鸭食品工业园等。目前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企业45家、加工产值247亿元,打造了“良仁”“楚江红”“虾乡稻”3个中国驰名商标,小龙虾加工出口连续11年领跑全国。

  围绕三产强配套。成立潜江龙虾职业学院,在全国首设小龙虾专业,已被纳入国家高等院校培养计划,已培养输出专业技术人才1200多名;大力实施“万师千店”工程,为全市2000家小龙虾餐饮店、国内各大城市150多家直营和加盟店提供高级厨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潜网电商,获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坚持每年举办龙虾节,今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潜江)国际龙虾·虾稻产业博览会暨第八届湖北(潜江)龙虾节,建设36000平方米的龙虾展览馆。

  山东金乡:

  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金乡城西至城南,整体呈“L”型,总面积6.6万亩。产业园以构建大蒜“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为主线,推动生产、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族群发展,形成以二产带强一产、三产带活一产,主体融合、三产联动的良好格局。

  金乡县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大蒜生产示范基地。目前,园内建成大蒜规模化种植基地24处,面积达到3.6万亩,占产业园总耕地面积的75%,带动金乡及周边种植大蒜200余万亩。产业园围绕大蒜主导产业,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推广种植新技术、新模式56项,开发集成大蒜生产关键技术5项,提高了产业对资源的利用率。

  金乡县扶持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中的纽带作用,建基地、做加工、搞销售,串联整个大蒜产业链,为大蒜产业提供强力引擎。金乡县推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引进与改造,开发以大蒜为主的功能性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大蒜保健品、药品开发基地,使大蒜衍生产品的加工层次更加分明、生产档次提高。

  金乡县建立健全产品物流体系,改造升级传统物流模式,以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龙头企业配送网点为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建成恒温库2300余座,贮藏能力260万吨。开发农产品物流园质押融资功能,打造农产品供应链金融融资平台,实现农产品资本化,激活农业产业链融资通道,有效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题,增强产业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园内两处大蒜交易市场被评定为“农业部定点市场”,积极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对接,成立了山东金乡大蒜电子交易市场和金乡大蒜果蔬电子交易市场,打造了“金乡大蒜”电子商务品牌,强化了中国大蒜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