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指数看中国农业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农产品市场周刊 作者:文/郭平稳 字号:【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每年都会针对某一特别主题给予重点关注。2017年的主题是“创新养育世界”,着重探讨创新在未来农业和粮食系统的重要作用。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分析,今后几十年,农业和粮食部门将面临全球需求的巨大上升,对有限自然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援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食品需求将在2006年水平上增长至少60%。此外,还要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

  如何创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数字化农业”的兴起,给予特别关注,将其视为应对农业生产效率缓慢增长,克服创新体系瓶颈的新动力。英士国际商学院全球指数执行董事布鲁诺·朗万认为,随着无人机、卫星传感器和农田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现在迫切需要‘智能农业’来优化供应链和分配链,并需要创造性地开发新型商业模式,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土地、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满足世界上最贫困人口的需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议,提高食品和农业效率的努力,应集中在研发工作和新技术创新广泛应用的滞后问题上。加速技术转移,并对来自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创新需求同样给予支持。为此,专家在报告中提出了5点建议:

  一是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充分的信息,确保价值链上的关键人员具备足够的相关技能,并且能够采用新产品、新工艺。

  二是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和服务平台,增强农民在影响农业生产方面的能力。

  三是识别并帮助那些在农业领域进行创业和风险投资的努力。

  四是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把追求卓越和勇于创新的态度,引入农业领域。

  五是改进农业领域法律和监管框架,减少对农业生产者的不必要限制。

  中国农业创新对粮食安全的贡献

  6月24日下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邀请了40余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针对“创新养育世界”这一主题,进行交流讨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宏兵期待,与会者能够围绕“创新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与食品供给体系”话题,对农业领域的创新给出更多建议。

  中国在食品供给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了世界大约1/5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实,中国在维护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努力,远不止这些。

  中国的农业一直受到地少水缺的条件制约。在这种不利条件下,只能依靠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品种创新、生产创新、产业创新、经营创新……这些年,无论是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还是劳动生产率,都在逐步提高。粮食实现连续13年丰收,连续4年产量超过6亿吨,主要农产品呈现稳定供给、有效供给的局面。

  尽管粮食产量已经很大,但中国农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换挡升级的关键时期,粮食生产还不敢有任何的松劲泄气。

  确保粮食稳定供给的主要措施,就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并且在政策、制度、技术、人力、基础设施、产业环境等领域,持续改革创新。

  相比较而言,中国农业的创新更系统化,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

  一个显著的进步表现在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目前,中国的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6%。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也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如今,信息化已经被视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的制高点,信息化和机械化升级成为农业“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导向。

  此外,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农业节水、农业气象以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不同领域,也都有一些创新的技术应用,政府、企业包括农民个体,为此都有很大投入。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员、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盛誉研究指出,农业创新投入的回报率比较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目前已经引领全球,但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改进。一是公共投入和私人(包括企业)投入的比例不平衡,公共投入占比过高,企业投入偏低。另一个是投入的方向上,技术推广应用的投入高,用于研发的投入不足。可见,中国农业创新,企业端的潜力可以深入挖掘。

  “政策也是生产力”

  ——制度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

  毋庸置疑,技术上的创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政策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作用同样不可低估,尤其是对于中国。30多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巨大的农业生产力。30多年后的今天,制度的改革创新作用仍然在发挥巨大作用。

  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不同角度对农业农村的多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渐进式的改革成果逐渐积累,已经成为驱动新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尤其是最近几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探索和成熟,成为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将为土地资源要素实现流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打开制度枷锁。

  除了大政方针,一些政策细节的创新也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多重利好。近些来,中国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会在年初梳理发布当年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以2017年为例,农业部发布了31项重点强农惠农政策,把预期利好提前向社会公布。2017年上半年,一项项单独性政策措施已经陆续公布。比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加强耕地保护、改进占补平衡意见,推进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每一项政策,都有明确的问题指向,也都蕴含着一些创新举措,为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盛誉表示,制度创新在全球创新指标体系中没能很好地体现。如果把中国在农业制度方面的创新,作为创新指标计算分数,中国的创新得分会更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经济师办公室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项目负责人沙夏也承认,创新指标的设定的确很难。一些创新内容在某一地区的确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该指标在国际上缺乏可以横向比较的数据,一般很难作为单独指标纳入报告。

  一个比较乐观的迹象是,2017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政策制度发挥的作用,给予了相当肯定。报告认为,支持创新的相关政策,有助于将周期性的经济增长转变为长期增长,这种积极创新的政策,也是应对增长不确定性的一剂良方。

  链接>>>

  中国创新指数创新高 部分指标居首位

  6月1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排名继续攀升,从2016年的第25位升至第22位。这是中国作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于去年首次进入前25名后,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创新差距的再次缩小。中国已经进入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

  据了解,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是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次级指数的平均值计算的。创新投入衡量的是体现出创新活动的国家经济要素,主要包括制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五大类;创新产出体现的是创新成果的实际证据,主要分为知识与技术产出和创意产出两大类。

  2017年被纳入报告的国家或经济体一共127个。中国在七大类指标中,知识与技术产出和商业成熟度两大类获得高分,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9位。而且,在本国人专利申请量、本国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高科技出口减去再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创意产品设计出口在贸易总额中占比、知识型工人、知识影响力、提供正规培训公司占比、国内市场规模等9个细分指标上,中国均排名第一。

  6月21日,中国国务院官网发表《厉害了!中国创新指数再创新高这些领域中国领跑全球!》,对中国的排名变化、单项指标表现进行了报道。文章指出,总理力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

  理性看待指标排名

  全球创新指数自2007年起每年发布,目前已是一些国家制定政策、一些企业管理者制定商业计划的重要参考工具。2017年的报告总结认为,全球仍需要更多的创新融合,发展中国家也要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创新体系。

  从报告分析来看,中国、日本和韩国都属于亚洲经济体中的创新强国,其他诸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在教育、高科技出口、人均GDP增长率等若干重要指标上,也都有不俗表现。

  仔细阅读报告中有关中国的部分内容,普通读者或许能发现,一些具体的指标分值,未能准确反映中国的真实水平,或是一些排名结果,与我们的实际感受并不一致。比如,政治稳定性被排在90位,在线创造力被排在第104位。

  对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经济师办公室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项目负责人沙夏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他解释称,报告中一些指标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等第三方机构,有些数据他本人也未必满意。此外,某一指标的排名也受统计数据滞后性等因素的影响。他建议中国的读者,对指标的绝对值不用太在意,相较而言,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是中国排名逐年上升的趋势。

  沙夏对中国创新指数的未来排名表示乐观。他坦言,“如果没有中国,全球创新成绩单没有这么漂亮。”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区顾问、北京大学创新指数研究中心主任陈东敏教授认为,中国在2020年前,创新排名成功进入全球前20名毫无问题。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