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11月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工作(简称“双安双创”)以来,我国共有67个城市、322个县(市)分期分批参加了“双安双创”试点工作,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目前,首批参加试点的15个城市、107个县(市)通过了第三方综合评议和社会公示,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他们“一城一策”、“一县一策”的有益探索,将引领更多地方加入“双安双创”行列,构筑起“从农田到餐桌”道德坚固防线,保障人们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张家港市:实行农药“零差率”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农户购买农药可以按照招投标价格购买,有些领域,如水果蔬菜用的农药,政府甚至可以按招标价的90%卖给农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张家港市从2010年起,率先在全国推行农药“零差率”集中配送工作,目的是为了让农户花较少的钱,买到有品质的农药,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关”。
“张家港市的农药都是由政府来招投标的,最终卖给老百姓农药的价格就是招投标的价格,零差率,不加价,如果进价是一块钱,那么售价也是一块钱!”张家港市农委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农药“零差率”集中配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招标价格进来,招标价格出去,即以原价卖出。二是招标价格进来,以招标价格的90%卖出去,主要在水果和蔬菜方面使用。这是因为水果、蔬菜品种多,种植时间长,用药比较多,因此必须保障用药安全。
而这项“零差率”工作的开展,则需要当地多个部门的配合协调,包括张家港市农委、供销总社、财政局与相关企业的协调。张家港市农委主要负责农药品种的选定,植保站全年对全省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并对下一阶段用药提出具体意见。供销社根据植保站意见,购买农药,在全市配送。财政局主要负责财政资金补贴,其中包括对农药企业的财政补贴,这是由于当地农药企业在农药销售过程中没有任何盈利,但在经营中还存在配送、人员、水电费等成本,因此为了维持农资企业正常运转,财政每年给企业补贴770万元。当地农委相关人员表示:“这些钱,实际上也算是补贴给了农户,由于这是一项惠农政策,农户通过这项政策,节省了一部分开支!”
低价购买农药会不会出现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转卖”农药行为呢?当地相关人员表示,为防止财政补贴资金外流,每年年初,张家港市相关部门会对水稻50亩以上、蔬菜3亩以上的农户基本信息进行采集更新,包括种植种类别、田亩数、区域地址等,这些信息都被存储在张家港市财政补贴农药配送管理平台。通过测算农户种植的田亩数、种类、用药量,便测算好了一个企业或农户一年需要购买农药的总量,并设置购买限额。农户在购买农药时,凭身份证、市民卡或银行卡等进行身份认证,配送站工作人员会按照规定决定农户在种植类型范围内的购买限量。除此之外,农户购买完农药后,还会相应生成购买凭证和条码,做到所有农药产品实现可追溯。
据了解,目前,在张家港市,90%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都采用这种方式来购买农药。农药集中配送后,张家港市主要农作物平均用药次数减少1-2次,亩均减量用药0.6公斤,粮食、果蔬作物亩均植保成本分别下降26元、42元。
成都:给猪佩戴“身份证”
为保障一头猪的质量安全,四川成都市在猪的耳朵上配备“电子耳标”,相当于猪的“身份证”,记录一头猪从出生到市场的全部过程。
长期以来,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一直存在着生产数据模糊、信息化程度低下、追溯体系断链、监管网络粗疏、管理方式粗放、培训能力不足等问题。从2014年开始,成都市开始筹备并成立了“成都智慧动监”信息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从资金、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研发、信息录入等方面加强平台建设工作,在生猪产业上率先实现生产数据与监管平台实时对接、视频监控和智慧管理。
成都在龙泉驿区试点建设“成都智慧动监”,并试点成功。当地在对刚出生28天的小猪进行兽医检查时,在小猪耳朵上开始配备电子耳标,并建立电子档案,实现猪与电脑的物联。猪的出生时间、检疫记录、患病及治疗经历、死亡时间或销售去向等信息都可查询。
给猪佩戴电子耳标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这件事情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这款电子耳标的开发公司——睿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张腾飞是公司负责软件应用开发的一名员工。他告诉记者,给猪佩戴电子耳标也是一个不断研发进步的过程,原先,公司开发了一款耳标,但由于不含芯片,无法记录佩戴时间,并且可以随意拆卸,这样就会给养殖户带来可乘之机,例如他们可以随意卸载电子耳标,而且可以给不同的猪更换耳标,效果大打折扣,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之后通过改进,公司研制了最新的耳标。通过激活和自毁功能,真正实现了一标一猪。猪一旦佩戴耳标,便会报告给服务器,而且不能被拆卸下来,由于一旦拆卸,耳标将会开启自毁功能。这样,电子耳标真正做到了伴猪一生、实时更新信息数据的效果,真正实现对一头猪的智慧监管。
张腾飞表示,目前,公司推行的耳标,主要在重庆、四川进行试点,未来,将在全国其他地方逐步推行。
河北: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变化
河北内环津京,外沿渤海,是全国农业大省。果、蔬、肉、蛋、奶产量均居全国前五位,是京津菜篮子重要供应基地。展区河北展厅以“农安为民、冀在心田”为主题,既是“双安双创”河北农安工作的专题展示,也是“冀在心田”河北农业系列品牌展示之一。
2008年,一场三聚氰胺事件,让河北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变得异常敏感。从那之后,河北省历届政府均全力重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河北省政府领导将这一工作纳入领导班子的考核中。
近年来,河北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长足的进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姚剑表示,河北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精准可视化监管,将监管、监测、执法信息实时上传。实行“三定两自动”,定码:监管对象信息全部入库,每个监管对象对应一个二维码;定位:GPS技术定位监管地点;定区域:监管人员到系统指定区域内开展监管,自动生成监管信息,自动上传监管记录。此外,河北省建立农药可追溯体系,还在大型批发市场探索建立农产品原产地风险监测站,实现全程可追溯,焊好“市场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连接点。
河北省如今的一项新变化,便是国家在2014年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后,三地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趋势。
姚剑表示,早在2014年,河北省就与辽宁、吉林、北京等七省(市),建立北方七省市联控机制。今年4月份,京津冀三地商定成立京津冀农安协同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京津冀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体化协同监管相关事项,研究部署协同监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领导小组组长由京津冀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轮流担任。三地商定建立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监管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例会,由出任领导小组组长的省(市)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召集。2017年联席会议由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召集,计划9月下旬召开。
姚剑表示,京津冀一体化解决了以往农产品质量安全面对的不少难题。“以往,在高毒农药管理上,由于各省管理的要求不同,导致省与省交接的地方比较容易出现问题,从去年开始,三省开始互相联查,农药管理上实现了标准的统一。目前,正处于磨合状态,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监管三地正在逐步统一。”
屠宰上,以前出现非法屠宰现象,这些人在三地互相串,一旦由河北跑到天津或北京,甚至别的省份,那么河北省的相关部门便没有办法管理。如今,三地在这一问题上已经开始互相联查,极大地压缩了黑窝点空间。
除此之外,三地通过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参数、检测方法、判定依据,实现检测机构检测结果互认。同时针对主要风险点进行联合检测,开展区域内异地互检工作。推行统一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整治行动。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协作,建立京津冀区域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作机制,适时组织联合应急演练,提高三地农业部门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联动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三地的联动,三省市之间互相学习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经验也更方便、容易。
可以看出,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注定为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发展提供好的契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