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潮”澎湃双岛湾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包尚友 谭舒元 字号:【

近年来,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走上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产品市场周刊》今年早些时候曾刊发了对旅顺口区区委书记衣庆焘的专访,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日前,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深入生态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双岛湾街道,通过对基层典型的剖析,尝试以点带面,展现旅顺人对生态环境无法割舍的恋恋情怀。

行走在双岛湾街道,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态良好、百姓富足的美丽画卷——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盛产大樱桃、洋梨、苹果、草莓等水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冬夏适宜的气候,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就是旅顺本地人,在海边渔村长大。小时候,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特别好,鸟鸣山幽。后来,人口不断增加,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却没有随之而提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捕鸟、吃鸟成了一种潮流。生态遭到破坏,很多物种眼瞅着消失了。”双岛湾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仁强在接受采访时眉头紧锁,不无担忧地说,突然他话锋一转,“好在这些年区政府在生态建设上没少下功夫,特别是新领导班子上任后更是加大了环境投入,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捕鸟、吃鸟的现象在我们这里已经基本被杜绝了。”

“客栈”成了鸟儿们永久的家

鸟儿是生态的标志,这种敏感的生灵会用它们的翅膀“投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双岛湾安家的消息,让众多鸟类爱好者兴奋不已。

“2010年,咱们街道张家村的冷万军主任救了几只途经这里的东方白鹳。后来,东方白鹳每年都到这里来。这不,今年刚到冬天,20多只东方白鹳就已经飞过来了,还把家安在了这儿。”张仁强笑着说。

双岛湾是东北亚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每年春秋两季有200余种、数百万只鸟类经过这里。每年冬天,张家村都聚集许多专程前来欣赏和拍摄东方白鹳的游客。据统计,东方白鹳在全世界仅存约3000只。而在小小的张家村,去年就有152只东方白鹳留下过冬。原本只是过客的东方白鹳为何会长久栖息在双岛湾?在张仁强看来,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民风淳朴善良;另一方面是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拍照归拍照,你们可千万别离得太近,别吓着他们。”冷万军不厌其烦地叮嘱着每一个游客。6年前,张家村的村民发现了一只饿死的东方白鹳。冷万军听说这件事后,特别心疼,他马上自掏腰包买来小鱼小虾,喂养剩余的几只滞留在这里的东方白鹳。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剩余的几只东方白鹳活了下来。开春后,它们飞回了北方。

东方白鹳是有灵性的,村民们清楚地记得,它们飞走那天,在张家村上空盘旋几圈之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第二年深秋,它们又回来了,而且不再是寥寥几只,而是上百只。为了保护好这些美丽的生灵,张家村成立了一支专职护鸟队,在东方白鹳光临之前,队员们负责养殖管理盐场虾塘,所获收益用于为东方白鹳购买食物;进入冬天,东方白鹳一出现,队员们就忙碌起来,每天喂养、观察、记录,并提供及时救护。

几年来,张家村先后筹集了数十万元用于喂食和救治东方白鹳。渐渐地,大家和东方白鹳熟悉起来。现在一吹哨,这些白色的“吉祥鸟”就会盘旋、降落,在滩涂上“大快朵颐”,吃饱后还会盘旋舞蹈。今年,为了更好地保护东方白鹳的生存环境,志愿者们正尝试在盐场里投活鱼,促进野生鱼类的繁殖。他们还在湿地上种芦苇、碱棚草,逐步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

随着东方白鹳的日益增多,来这里观鸟拍鸟的人也络绎不绝。这给张家村带来了很多商机。当地成立了美鹳专业合作社,专门注册了“美鹳”商标,将张家村盛产的苹果、大樱桃、葡萄等有机水果都冠上这个品牌,借助品牌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今年,仅水果销量就达千余吨,带动村民创收超过百万元。

“金蛇呈祥”艾子口

如果说张家村有“美鹳芳踪”,那么艾子口就有“金蛇呈祥”,这一飞一舞之间,恰恰将双岛湾整体生态优势显露无遗。

从双岛湾街道艾子口村出发,航行7海里后,一座巍峨奇异的小岛矗立于万顷碧波之中,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世界奇岛——蛇岛。梁羽生笔下那位亦正亦邪的大侠金世遗就曾住在这座岛上,与毒蛇为伴。武侠的世界虚幻缥缈,而蛇岛却是现实存在的。这座邻陆孤岛上现在生活着18000余条野生蝮蛇,另外还有昆虫63科120种,鸟类60余种。

“蛇岛原名礁腊,当地老百姓管它叫‘蟒山岛’或是‘小龙山岛’,是研究海洋岛屿生态系统和蝮蛇的生活习性、种群演替规律进而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理想基地。”说这话的不是科研人员,而是双岛湾街道艾子口村的党支部书记姜福智。

艾子口村坐落在旅顺北端,与美丽的蛇岛风景区隔海相望。这里距主城区约25公里,经济实力以往在双岛湾街道各村中一直排在最后几名,村里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姜福智上任后,把生态环境治理当成了首要任务。他们以整治河道为突破口,在村里修起了8条支边沟,汇成了一条直通山底的新河道。这样一来,即使雨下得再大,积水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排出去。接着,姜福智又提出在村里植树种花,美化环境,确保水土不再流失。绿化工程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在干部的带动下,大家纷纷参加义务劳动,争着要为改变生活环境出把力。

2008年,为了让更多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旅顺口区政府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建设两个村,由区政府投资补助,集中打造“精品村庄”。艾子口成为两个精品村庄中的一个。几年来,艾子口村通过方方面面的投资,不仅赢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而且形成了包括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养殖、生态旅游等在内的多元化产业布局。高投入换来高回报,挣的钱一天天多起来,村里也就有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如今的艾子口路通了,水甜了,村民楼房住上了,取暖问题解决了,还用上了造价比煤气省一半的生物秸秆燃气。年轻人致富有了门路,老年人生活有了保障,逢年过节人人都有福利分配,闲下来还可以到“农村大院”丰富一下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年年都有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敬畏自然有福报

在双岛湾街道,像张家村和艾子口村这样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例子当然不止两个。用张仁强的话来说,“在我们看来,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是前途和方向。我们始终坚持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采取两手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

双岛湾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近年来,街道开展青山生态绿化工程,对辖区疏港路、水西路、双岛湾路等主干路以及裸岩、河道进行了绿化美化,对前期绿化项目进行定期维护、补植,确保树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积极动员群众力量,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每年植树造林面积约300亩,植树10余万株;并在绿化区域外,插空补绿种植红枫、樱花、银杏树等景观树。截至目前,双岛湾的山林面积已达19.33平方公里,山林覆盖率达34.5%。

除此之外,街道还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减轻滩涂养殖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他们组织沿海滩涂养殖户通过学习新技术,减少在养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和提升科技贡献率,提高渔业整体素质,推进渔业由传统养殖品种为主向名优特新品种养殖为主的转变——由海上粗养为主转为沿岸集约化精养为主,由近岸滩涂养殖为主转为外部深水扩展为主;着力发展设施型渔业,重点发展鱼虾类工厂化养殖,推进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实现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这里日趋完善。辖区各村争相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打造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集种植、采摘、垂钓、住宿于一体的,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整个街道现已建成生态园90个,科技园21个,生态农场21个,农庄3个,畜牧养殖45个,水产养殖11个,经营发展状况均良好,收益相当可观。

大樱桃红了,农民的生活好了

“从每年三月下旬开始,旅顺的首期暖棚大樱桃开始上市,价格最高可以达到160元一斤;四月初,大樱桃价格稍有回落,价格在每斤120到90元左右;四月中旬,进入大棚樱桃最低价格期,价格在70到50元左右,这个价格将一直持续到陆地樱桃上市。我们这里产的大樱桃都是经过认证的,直接食用绝对放心!”大连正源樱桃自采生态园的负责人介绍说。

这个生态园地处双岛湾街道胡家村樱桃种植基地。大樱桃的品质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胡家村位于双岛湾街道南端,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远离社区无污染,是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大樱桃栽植总面积达到了1800余亩。全村从事大樱桃产业的264户,占农业户人口的75%以上,人均年收入达23000元。

一位果农告诉记者,街道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专门出台政策对本地农民按规划集中连片发展高标准联栋钢管结构樱桃防雨棚每亩一次性补贴10000元;普通结构樱桃防雨棚每亩一次性给予补贴5000元,解决了大樱桃裂果问题,提高了樱桃管理水平。同时,街道还加强技术培训,建立了“果树修剪精英群”,为他们增收致富提供帮助。

目前,双岛湾街道已建成大樱桃防雨棚小区12个,精品采摘园11个。街道每年都要组织农业技术骨干、种植户、养殖户开展果树修剪、渔业养殖等技术培训。农户们还可以通过“果树修剪精英群”随时随地咨询技术难题,互相交流经验,互通销售渠道,从而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与产量,增加了经济收益。

目前,双岛湾的樱桃种植面积已达6826亩,结果面积达4494亩,设施面积1400亩,产量达2000余吨。农业品牌建设的成效也十分明显,现已注册“台山牌”大樱桃,“双岛湾牌”、“鑫岛牌”洋梨,“美鹳”草莓、“绿冠牌”富士苹果等商标。如今的双岛湾,已成为旅顺口区最大的水果街道,被誉为“水果之乡”。

张仁强说:“良好的生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托‘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优势,明年我们还将新建一个全区最大的水产园区,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收益。”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