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名产出闽西
时间: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中国农村网 作者:郑景顺 许珊珊 字号:【

有一种味道叫作家,它是漳平水仙,亦是武平金线莲;它是连城白鸭,亦是上杭槐猪;它是杭晚蜜柚,亦是通贤乌兔……远在他乡的闽西人,时刻思念的味道。美丽的龙岩素有“金山银水”之称,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财富,带来幸福。勤劳的闽西人用智慧将得天独厚的优势创造出独特味道。福建龙岩赋予它一个新的名字——闽西“八大珍”、“八大鲜”。

什么是“八大珍”、“八大鲜”?龙岩市农业局为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推动龙岩特色农产品发展,经过10个月的层层评选,于2015年12月宣布闽西“八大珍”、“八大鲜”评选结果。即“八大珍”:漳平水仙茶、武平绿茶、武平金线莲、龙岩咸酥花生、永定万应茶、冠豸山铁皮石斛、龙岩山茶油、杭晚蜜柚;“八大鲜”:河田鸡、连城白鸭、上杭槐猪、通贤乌兔、永定牛肉丸、龙岩蜂蜜、汀江大刺鳅、漳平毛蟹。本期特推出“八大珍”、“八大鲜”专刊,将这16个产品的故事与发展现状与读者分享,展现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的魅力。

“以后再说起福建龙岩,可能人们不只想起龙岩花生,还会记起龙岩山茶油、漳平水仙、连城白鸭……”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定照告诉记者,“八大珍”、“八大鲜”的评选活动,是龙岩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

龙岩市生态环境优越、立体气候独特、生物多样性突出、地方种质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一批传统和现代特色农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然而,许多同类企业却各自为政,各打各的牌,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对公共品牌的维护。合力没有形成,内耗反而不少,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5年2月,龙岩市委、市政府启动闽西“八大珍”、“八大鲜”评选活动。其中,“八大珍”是指种植类产品及其加工品,“八大鲜”则指养殖类产品及其加工品。2015年12月,专家通过对160种农产品的质量、知名度、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分析,选出16种候选产品,再经过公众推荐、县(市、区)推荐、专家评审、广泛征求意见、公众网上投票、组委会综合评议、报龙岩市政府研究审定等,最终评选出“八大珍”:漳平水仙茶、武平绿茶、武平金线莲、龙岩咸酥花生、永定万应茶、冠豸山铁皮石斛、龙岩山茶油、杭晚蜜柚;“八大鲜”:河田鸡、连城白鸭、上杭槐猪、通贤乌兔、永定牛肉丸、龙岩蜂蜜、汀江大刺鳅、漳平毛蟹。

以“特色、生态、品牌”为主题,16种农产品打出了龙岩市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龙岩市“八大珍”、“八大鲜”走出福建,甚至走向国际,在特色农产品中印出一张亮丽的“名片”。

评选落定 走向国际

“活动评选历经10个多月的层层筛选,最终才确定产品名单,时间虽然长了点,但是这块公共品牌不能马虎,每一个程序都很谨慎。”张定照向记者介绍此次评选的具体流程,他表示评选结果得到了许多业界人士的肯定,反应十分热烈。

早在闽西“八大珍”、“八大鲜”评选之前,龙岩市历史上就有闽西“八大干”。为将闽西“八大珍”、“八大鲜”与名闻遐迩的“闽西八大干”共享闽西特色农副产品驰名品牌的美誉,龙岩市农业局统筹规划,力求将这块招牌打出去,在着力发展闽西特色现代农业、助推龙岩市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中绽放异彩。

据了解,龙岩市农业局仅2016年就组织参加4次展销会,带着“八大珍”、“八大鲜”亮相国内外。7月27-29日,第17届马来西亚国际食品与饮料展(MIFB)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举办。龙岩市农业局和龙岩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选择了8家企业参加该展会,闽西“八大珍”、“八大鲜”首次在国外集中展示。

“在马来西亚的展销会上,许多海外华侨看到我们的产品都反应热烈,外国人也对我们的产品感到新奇,‘八大珍’、‘八大鲜’的展棚里常常围满了人。”刚从马来西亚展销会上回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展会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众多参展企业和商贸采购商,是企业拓展马来西亚与东盟市场的重要平台。此外,闽西“八大珍”、“八大鲜”还在今年11月在昆明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亮相。展会上,龙岩市企业充分展示了龙岩市特色农业风采,宣传推介了闽西“八大珍”、“八大鲜”产品,提高了龙岩特色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龙岩市农业企业拓展海内外市场的信心。与此同时,由于参展产品特色明显、竞争力强,龙岩市参展企业还获得了许多意向订单。

龙岩市政府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出台了闽西“八大珍”、“八大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实施发展目标:到2020年,闽西“八大珍”、“八大鲜”16个产品均实现亿元以上产值,其中龙岩山茶油、龙岩咸酥花生、冠豸山铁皮石斛、连城白鸭、长汀河田鸡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漳平水仙茶实现产值8亿元以上,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的总产值突破50亿元以上。

企业响应 壮大生产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好牌子聚集天时地利,更需要企业的强力支撑。据了解,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目前共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加工类市级龙头企业,19家种植类市级龙头企业。

2014年11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听取福建省工作汇报时,讲到“三农”问题时对闽西的特色农产品如数家珍,提到了河田鸡、白鹜鸭、槐猪。如今闽西“八大鲜”、“八大珍”的评出,也更加坚定了许多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大做好本地品牌的决心。例如上杭儒溪槐猪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签订槐猪回收合同,并已在福州等地的超市建立槐猪肉专卖点,进行品牌营销。现已在福州、厦门、龙岩等城市开设连锁专卖店50余家。

如何把闽西“八大珍”、“八大鲜”这块牌子叫得更响?企业“排头兵”发挥着重要作用。“接下来我的目标是继续做大、做强企业,加快把闽西特产和名优农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福建龙岩闽西好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闽西好食品公司”)总经理郭达标告诉记者,从前人们提起龙岩就想起“八大干”,如今评选出了“八大珍”、“八大鲜”,对客家人、闽西人多了一份敬仰。近年来,郭达标一直致力于探索闽西特产接轨现代经营模式,促其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为保证产品品质,闽西好食品公司于2009年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在龙岩江山、适中、大池等地种植数百亩本地品种花生。正是因为坚持从原料到工艺都遵循传统,闽西好食品公司的龙岩咸酥花生供不应求,畅销全国。

品牌建设 提出规划

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不仅增强了企业间合作的凝聚力,更使某一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迅速发展。什么是区域公共品牌?它是指具有独特的品质、文化、地域特色,而且这些元素凝聚于某一特定称谓。被广泛认可,往往是产品营销的利器。闽西“八大珍”、“八大鲜”正是区域公共品牌的新典型。然而,与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不同,区域公共品牌具有更强的商业性和市场诉求。

“口口相传谓之品”。尽管品牌实力有大小,知名度有高低,但如今无论是农业企业还是合作社农户,对农业品牌的认识均有提高。建设区域公共品牌,将解决很多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问题,为优势特色农产品铺垫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龙岩市许多地区具备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平台,无法将闽西的特色农产品转化为区域公共品牌向外界推广。靠什么把企业和农民凝聚起来,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在实践中探索的课题之一。龙岩市“八大珍”、“八大鲜”的评选为这一难题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曾经的“八大干”备受关注,多年来大力助推闽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而“八大珍”、“八大鲜”的评选结果一揭晓,也再次受到关注。许多企业和农民积极响应,企业大力开拓市场,不断求思进取;农民大胆创业,敢于尝试;龙岩市农业局统筹兼顾,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做好产业规划和品牌宣传建设。

曾有品牌专家指出,农业品牌化的过程,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过程,要实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通过打造农业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挥农业规模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目前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的各个产品都有相应的产业规划,到2020年都有相对应的倍增目标。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将这块区域公共品牌越做越响,在为企业和农民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为发展龙岩市特色现代农业铺设一条顺畅的道路。”龙岩市农业局局长廖汉铭对记者说。日前,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闽西“八大珍”、“八大鲜”营销工作方案》,为加快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特色产业发展,要求龙岩市各级政府及相关经营实体要拓宽营销渠道,做好塑造产品形象的三方面工作:

一是实现产品生产标准化。到2020年,所有产品都要制定标准化生产体系,并对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管,严格农民依“标”种植,企业依“标”生产,按“标”加工。要大力加强产品质量认证,确保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示范企业、示范家庭农场、农民示范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加工类企业都要获得QS认证,种养类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志,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二是实现产品包装形象化。重视闽西“八大珍”、“八大鲜”产品的包装设计,融产品的特色、质地、品牌、文化、形象为一体,举办产品包装设计大赛,评选出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包装,充分展现产品品牌形象,调动消费者购买欲望。

三是实现产品品牌化。积极争创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名牌农产品。对尚未有品牌的产品,要抓紧创省、 国家名牌农产品工作;对品牌层次较低的产品,要抓紧争创高层次品牌;对产品已有品牌,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护。争取到2020年,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的所有产品都拥有省级以上品牌。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