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国家托市粮的委托“保管员”,利益诱惑之下竟然成了监守自盗的“硕鼠”——河南光山县一家粮油公司在收购、储存国家托市粮期间,用稻壳冒充小麦,以此“乾坤挪移”手法盗卖库存粮食。调查人员顺藤摸瓜发现,此前该公司已用伪造票据多次骗取国家购粮款和仓储保管费,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触目惊心的国粮“硕鼠”案件,是部门监管流于形式、漏洞百出的结果,同时也折射出国家托市粮库存高企,政策收购、仓储监管陷入“小马拉大车”困局。
稻壳“换”小麦
“移花接木”盗取托市粮
寨河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寨河公司)是光山县一家普通粮食贸易企业,由粮食局下属粮所改制而成。根据与中储粮潢川直属库的合同约定,该公司多年来一直是当地执行国家托市粮(即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储存的库点之一。2014年8月之后,因为卷入一起盗卖国家托市粮案件,这家毫不起眼的公司进入公众视野。
潢川直属库副主任颜岳云介绍,寨河公司东窗事发,源于一次普通粮食交易。“当时正赶上国家对一批库存托市粮进行拍卖,有加工企业通过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拍得了寨河公司保管的部分小麦。然而购粮方前往现场调粮时,公司却以仓房正在熏蒸、杀虫为名,拒绝开仓放粮。几次三番,大家就起了疑心。”
在直属库监管人员的要求下,仓门最终被强行打开。此时展现在眼前的一幕让人们深感震惊:原本应该“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的国家托市粮,竟然变成了一堆稻壳。监管人员随即对该公司所有委托存粮展开排查,共计发现3座问题仓库,其中2座用稻壳造假,1座空空如也……
作为目击者之一,寨河公司保洁员老张(化名)的回忆提供了更多细节。据他介绍,所谓稻壳造假,就是在被盗卖一空的仓库里堆满稻壳,覆盖一层塑料布后,最上面再平铺1米多厚的小麦。为了应付可能的抽检,不法分子在填充稻壳时还在不同方位特意留了3个坑洞,里面从上至下灌满小麦。
“经过这样的精心伪装,日常检查很难发现猫腻。即使出事后,我用铁锹打上面挖了好大一会才见到下面的稻壳。”老张说,“另外一个空仓可能是没来得及造假,门洞附近还有盗卖时洒下的麦粒。”
光山县粮食局局长郭才远说,经过了解,失窃的是一批2012年收购的托市小麦。案发后,寨河公司时任经理魏国及相关工作人员随即被警方控制。与此同时,粮食局启用全县委托库点此前缴纳的联合担保金,支付了购粮方所拍4000余吨小麦价值893.6万元的粮款。
“拔出萝卜带出泥。”紧接着展开的经侦调查显示,上述失窃案件仅是寨河公司针对托市粮收储非法活动的冰山一角。早在几年前,该公司就通过伪造票据等手段,多次骗取国家购粮款及仓储保管费。手法之粗劣与大胆,令人咋舌。
库点“滚雪球”
“硕鼠”违法犯案花样多
委托库点要在托市粮上动手脚,比较常见的有伪造票据、以陈充新、粮食盗卖等多种手法。犯案如此明目张胆,与委托库点日益增多导致监管难度加大,以及库存粮食搁置太久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有很大关系。
警方最终查明,寨河公司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间,在受中储粮潢川直属库委托开展小麦、稻谷托市收储过程中,经时任经理魏国安排,多人参与伪造虚假的粮食收购单、入库结算单,乃至售粮农民个人信息等,以此骗取购粮款和仓储保管费共计574万余元,扣除案发前已经归还的,仍有400余万元款项不知所踪。如果算上盗卖的粮食,总计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元。调查还发现了魏国挪用单位公款等其他违法行为。
2015年7月底,光山县法院做出刑事判决,魏国犯合同诈骗罪、挪用公款罪。鉴于其在案发后主动还款,同时检举他人犯罪构成立功,最终数罪并罚从轻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5万元。公司副经理夏治国、统计员王秀玲、会计陈艳,也以合同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3年,但三位因是从犯,均缓期执行。另据了解,有关人员涉嫌渎职的情况尚在调查中。
针对上述案件,一位曾参与过托市粮代储的民企老板透露,根据观察,委托库点要在托市粮上动手脚,比较常见的有三种手法:一是伪造票据套取购粮款和保管费;二是低价收购陈化粮冒充新粮赚取差价;三是粮食存入库点后进行盗卖。
“从目前的情况看,三种手法寨河公司至少用了两种。之所以这么明目张胆,一方面委托库点‘滚雪球’般越来越多,中储粮公司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受价格制约,库存粮食难以顺价销售,搁置太久也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潢川直属库副主任张明承认,该库所辖范围包括潢川、光山等5个县,因为自有库点基本满仓,多数依靠社会库点执行托市粮收购、储存。“5个县共分布139个委托库点,直属库90多名职工,每个库点平均安排一位驻库员都不够,监管压力可想而知。”
据了解,寨河公司国粮失窃案之后,潢川直属库所在的信阳市随即出台文件,以中储粮、粮食局、农发行、检察院为主,尝试构建“国家政策性粮油管理四方联席会议制度”。
张明表示,该制度的最大亮点是引入了地方检察院,由此对不法分子形成威慑。未来还将逐步实现所有委托库点安装可视化系统,最终达到行政、技术、法律手段的全方位监管。
“小马拉大车”
仓储监管困局待破解
类似潢川直属库在托市粮监管上“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并非简单个案。据媒体调查发现,在河南、湖北、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也都面临政策性粮食库存规模大、库点多、监管难的压力。要破解这一难题,不仅需要加强监管,还应调整收储制度以削减库存。
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有关数据显示,目前该公司管理中央事权粮油2996万吨,储粮规模约占中储粮系统的9%,其中75%以上的托市粮存放在1000多个委托库点。
中储粮荆州直属库监管科长陈平反映,2015年托市小麦收购过程中,全市委托库点达到65个。为了保证安全,收购期间实行巡查制,辖区每个县分配一至两名监管员。“即使安全入库,由于加工业不景气,企业会不会在经营不善的时候擅自倒卖或者违规抵押,也很难说。为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大家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吉林榆树是全国产粮第一大县。中储粮榆树直属库主任高雪峰坦承,现在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监管,几乎很难打赢这场战斗。“因为人手不够,迫不得已从2014年起实行了联保制,由每位在编职工介绍一位家属,作为收粮时的工作人员,出了问题就找在编人员。”
在产粮大省黑龙江,数据显示,截至去年8月底,当地民营企业的委托收储库点达到651个,储存托市粮2995万吨,占整个政策性粮食库存的35%。
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总经理鲁晓东介绍,2014年,全省在托市粮收储方面已发现9起风险案件,有的是利用欺诈手段通过政策性粮食收购套取资金,还有的把入库粮食进行违规抵押从而骗取银行贷款,涉案金额总计1.4亿元。
有关专家指出,在托市价格持续提高、政策性收储日渐增多的背景下,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中储粮公司早已陷入“小马拉大车”困局,难以对收储政策执行和粮食库存进行有效监管。类似难题的破解,短期需要弥补漏洞和短板,进一步加强监管,长远看还是要调整政策性收储制度,从而达到削减库存、改变政府收购库存越积越多的局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